谈写作|我爱读书简友广场想法

2020-01-01

2020-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Henry穿越回唐朝

大唐的神童,失意的王勃

文/Henry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昌的一个朝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那个时代的文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最耀眼的明珠无疑是唐诗。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诗人,而在初唐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大诗人毫无疑问应该是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其中又以王勃最为杰出。

王勃出生在山西的一个书香门第大家族,他的祖父是隋末的大儒王通。王通提出了著名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观点。宋朝人编著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有句话讲到了历史上的五位圣贤:“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句话里面的“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现在的王勃故里叫做通化村,因为他的祖父死后安葬在这里,村子名称取的就是“王通羽化”之意。

王通一生作品颇多,可惜后来大多数都失传了。

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七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成为了当时最小的朝廷命官。

王勃的兄弟们也都很有才华,父亲王福畤的朋友杜易简经常将王勃和他的两位兄长王勔、王剧一起称为“王氏三珠树”。王福畤有这么几个优秀的儿子,他十分欣慰,他确实太喜欢自己的儿子们了,甚至不惜在朋友面前都要夸夸自己的儿子们。

王福畤被朋友韩思彦称为有“誉儿癖”,王福畤就让自己的一个小儿子,也就是王勃的弟弟王助拿出文章给韩思彦看,思彦看了,不由得赞叹道:“生了这样有才气的儿子,自然应该夸一夸。”

少年中举后的王勃在京城长安的名气很大,加之曾经给皇帝上过几次书缘故,王勃进入了沛王李贤的视线,被征召为王府修撰,其工作就是辅佐沛王编书。

沛王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章怀太子,他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非常高的史学价值。

当时斗鸡游戏很流行,《全唐诗》提到“斗鸡”一词有50余处,王孙贵族们也是这个游戏的拥趸。沛王李贤和他的弟弟英王李弘经常会在一起玩斗鸡,比赛谁的雄鸡更厉害。

王勃此时还是一位不满二十岁的翩翩少年,童心依旧,出于为这次斗鸡比赛助兴的初衷,他替沛王写了一篇名为《檄英王鸡》的檄文,言之凿凿地表示要讨伐英王的雄鸡。

王勃写檄文这个事情,沛王和英王都只当作是游戏的助兴活动,并没有太在意。但是很不巧的是,这件小事传到了沛王和英王的父亲高宗皇帝耳里,皇帝读完王勃写的这篇檄文后很不高兴,怒斥王勃是歪才,有意虚构和夸大事态,挑拨自己儿子们的兄弟感情。很快王勃就被逐出了沛王府,原来的官职也丢了,这让他本来无限光明是仕途前程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因为写斗鸡文遭到贬逐,王勃的心情也失落到极点,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悲愤地写道“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意思就是说自己性格天生傲慢易怒,过于直率,容易得罪人,在这个圣明的时代找不到立足的地方。可见,王勃是了解自己性格的,他也有过反省。

在心灰意冷之际,王勃开始了他南下巴蜀的远游之旅。在客居剑南的时候,他曾经登葛愦山远眺,想起诸葛亮的功业,他感慨万千。王勃在巴蜀游历了很多地方,在绵州的时候,他和老朋友薛华短暂相逢,在送别朋友的时候,王勃写下了痛彻肺腑的《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此时的王勃和薛华处境相似,都是失意之后漂泊他乡,前方的道路就像穷途,两个人内心栖栖遑遑,命运如梦如幻,但却不在自己掌控之中,彷徨和哀怨的心情不言而喻。

可是就在不久以前,王勃还在京城长安做官的时候,他写过另外一首著名的送别友人的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那时候的心境就完全不同,那时的王勃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虽有送别的不舍,但更多的却是心底深处的自信和雄心勃勃的人生壮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句后来成为了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的名句,当我们和好友分别的时候很容易就能脱口而出。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王勃在《别薛华》诗中“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散发出的那一种近乎绝望的孤独与落寞。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凌烟阁在皇宫内的三清殿旁拔地而起,太宗皇帝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里面,以示表彰。于是,二十四位功臣就成为了天下仁人志士心中的偶像,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在终唐一代都深入人心。中唐时代的没落贵族,被后世称为诗鬼的李贺曾经在他的《南园十五首·其五》中写道: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而王勃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就是高宗主政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强大的突厥被攻灭,不服气高句丽也被大唐征服。此时此刻的王勃却还在流落异乡,他又岂能甘心?

在巴蜀游历三年之后,王勃回到了京城参加科选,因为他参加过科举,并且中过举,此时他仍然有做官的资格。王勃十二三岁的时候曾跟随名家曹元学习医术,所以他对草药相关的知识是有所了解的。他听说虢州当地盛产药材,就通过请托关系,给自己谋到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位。

来到虢州后,王勃和当地的同事们关系并不好,他恃才傲物,经常欺凌身边的下属,同事们都不怎么喜欢他。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他将曹达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了这个官奴以了其事,结果自己因此犯了死罪。这件事情一直很有争议,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

后来遇到大赦,王勃被免除了死罪,但是被吏部除名,从此失去了做官的资格。王勃杀官奴这件事情还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自己的父亲王福畤被连累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而交趾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越南境内,在当时绝对是最为偏远的蛮荒之地。

王勃出狱后,先是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的心情十分沉闷。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有这样的语句:“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对于连累父亲这件事情,他深感后悔与自责,父亲还远在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时日愈久思念也愈深,这也促成了王勃决心去交趾探望一下父亲。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当时洪州都督阎公重修的滕王阁落成,阎公计划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大宴宾客,并打算让他的女婿写一篇文章做记录,来夸耀这件盛事。

王勃知道了这次盛会后,主动去拜见了阎公,阎公也听说过王勃有很好的文采,于是就请王勃写一篇文章。王勃欣然应允,在宴会上用很短的时间就挥笔写出了一篇美文。文章里面用了很多典故,“人杰地灵”和“萍水相逢”两个成语被创造了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的名句也是出自此文。没错,王勃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滕王阁的这次宴会让王勃名垂青史,王勃的诗文也让滕王阁名扬天下。一篇小小的《滕王阁序》竟然让盛会、美景、人物际遇与人生感慨都汇聚其中,这足够让王勃在千年以后仍然可以被人们怀念与追思。

离开洪州,继续赶路,在这一年的十一月,王勃来到了当时岭南最大的城市——广州。王勃在广州游览了宝庄严寺(今六榕寺),当时,宝庄严寺舍利塔修葺一新。寺僧早已听闻过他的大名,请他帮忙撰写碑记,王勃一挥而就,写下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碑文。而留存在六榕寺内的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大约在第二年的春夏,王勃到达了交趾王福畤处,见到了他日渐憔悴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北部湾防城海域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被船夫救起后呛水昏厥,受惊而死,时年27岁。

王勃在交趾期间的诗文没能流传下来,这与他的意外遇难有很大关系。王勃的兄弟们后来官做得很大,父凭子贵,王勃死后没几年,他的父亲王福畤得到了升迁,离开了交趾,最后死在泽州长史任上。

王勃像一颗流星划过初唐的天空,但是,他仍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文。据统计,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序、表、碑和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1卷,《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他甚至还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

王勃还在世的时候,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器重王勃、杨炯、卢照龄和骆宾王这四个人,认为他们将来一定能够显贵。掌管官吏选拔的吏部侍郎裴行俭却说:“读书人的堪当重任,应当首先在于度量见识而后才是才艺。王勃等虽有文才,而心性浮躁浅露, 哪有能享爵禄的气度!杨炯性格沉静, 当能做到县令, 其余的人能得到善终就是幸事。”后来的事实证明,裴行俭的推论基本是正确的。

王勃一生失意,输就输在性格上,他对此也有过反思,但终究还是没有多大的转变。王勃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倒霉鬼,但他经历困顿后所发出的悲鸣与呐喊却让他在唐诗的世界中成为了伟大的先驱。(完)

注:《唐诗三百首》选入王勃诗作1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