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思考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史手记-什么才是真正的评论?读批评精神

2018-07-22  本文已影响121人  一篇读罢

引言:1935年一个清华大学未毕业的学生写了一本书,并把这本书寄给了鲁迅,鲁迅看后,寄回了一张自己的照片,以示鼓励。这本书名叫《鲁迅批判》。建国以后,出版社曾要求作者改名再版,作者宁可不再版也不改;文革中,红卫兵甚至指着作者的鼻子骂他:鲁迅你都敢批判,你是个什么东西?。改革后,作者坦言因为这本书遭了一辈子罪,但他不后悔。这位坚持自己理性批判精神的作者,名叫李长之。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是在陈丹青《谈话的泥沼》一书,莫名的感动。为鲁迅的风度感动,为李长之的精神感动。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作者的另一本书—《批判精神》,这本书所反映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了作者全部的著作和文章,包括《鲁迅批判》。我们藉此可以了解李长之,也可以窥知什么才是真正的评论。

读史手记-什么才是真正的评论?读批评精神

一作者批评精神的缘起以及批评的目的:

关于批评精神的缘起,作者如是说:对于任何一本名著,我每每有一个愿望,就是凭自己的理解和鉴别能力,把他清清楚楚地在我脑袋里有其真相,有其权衡。不这样,我就有点不甘心,仿佛有件天大的事,不曾交代明白。

一部文学批评史是一部代表人类理性自觉的,而为理性的自由抗战、奋斗的历史。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批评是武器,换言之,就是人类理性的尊严之自卫。这是一种以理性判别万物的精神追求。批评的目的,也就是求的该人该事该书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也就是作者说的:文艺批评家要求什么?一个字“真”,就是对于作品求一个真面目和真价值,这是一种专门而艰巨的工作。

二批评精神及其敌人:

首先,批评不是一个贬义词,不是破坏。只有在伟大的批评家跟前,我们才知道批评是如何的代表人类的一种很根本的光明健康的精神活动,也才知道批评是如何的一种人类前进的推动力。惟其如此,伟大的批评家的精神,在不盲从。他何以不盲从。这是学识帮助了他,勇气支持了他,并且那为真理,为理性,为正义的种种责任主宰他、逼迫他。这样的求真而不惜破坏假,求善而不惜嫉恶如仇,为美而热烈的爱护礼赞,以与一切不完整、不调和、污秽、丑陋、缺陷相奋斗的精神,便是伟大的批评家精神。伟大的批评家,是作家的一面镜子,使太重视自己作品的作家来一个清醒,又使太失掉自信的作家重建起自信,同时那些流俗的足以动摇视听的褒贬,以及会影响作家的高兴或扫兴的舆论,批评家也负着扫荡廓清的责任,总之,任务在使作品的真面目真价值大白于天下,不但为读者,也为了作家。

其次,批评要面对挨骂和流俗。伟大的批评家是给渺小的人物以威胁的,因为凡是阴暗,便终将为光明所驱走。在不敢正视光明的人,当然要不舒服,于是嗫喏着,纷纷扰扰好像冤枉冤屈地抱怨。伟大的批评精神是反奴性的,是为理性争自由的,所以所有那些五光十色的眩惑者,无论奉命于谁以及受支配于谁,和批评可说,毫无关联。

第三,我们要寻找真批评而不是假批评。专为书店做出版消息式的书评,这是小伙计;专为朋友捧捧场面,或者为不同流派的作家检定一下意识,以证明别人之没落,这是哈巴狗;为读者献一献殷勤,专做做全书的章节和标题,或者专抄本文,这是录事;怕得罪作者,而专在抑扬上做功夫,弄得啼笑皆非,这是旧剧里令人作呕的小丑;有的倒不客气了,这个字也错,那个字也错,然而这却是止于有了勘误表用处的校对。我们是肯定地不要这些冒牌的、贪便宜的、懒惰的、浅薄愚妄的批评家,但,我们还要真正的、有学识的、有天才的、虚心而勤勉的、忠实深刻的批评家。

三如何学习批评精神?

文艺批评家对于一种东西所要解答的问题,我以为重要的是四个:

1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2作者所已经表达的成功了没有?

3作者何以表达这个而不表达别个?

4作者所表达的是应当的么?

依第一个问题,一个文艺批评家需要哲学的训练,为的是他好对一个作家很体系地加以了解。依第二个问题,一个文艺批评家需要美学的知识,为的是他好知道这位作家所表达的和已经表达的是不是还有距离,即使没有距离了,是不是完整,倘若完整了,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表达方法。依第三个问题,一个文艺批评家需要社会科学的知识,为的是好明白那种作品是在如何的社会背景中生长出来的。依第四个问题,一个文艺批评家需要伦理学的知识,为的是好判断作者的人生观是不是正确。

四批评精神的标准是什么?

讲批评不能不讲标准,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没有一种尺度,既讲标准,既讲尺度,这就必须是一种理想而后可。我觉得一个文艺批评家是必须有三方面的理想的:一是艺术理想,就是他所认为最好的艺术作品是怎么样的,这个理想既立,逢到作品,他才好用这个标准来量一下,看够上几分之几;二是人生理想,就是在他所认为最好的社会是怎么样的,这个理想既立,逢到作品中对人生的见解,他才可以有所指正;三是社会理想,就是他所认为最好的社会是怎么样的,这个理想既立,逢到作品中关涉政治上去,他才可以有所对照、参校。三个理想缺一不可。

五作者的主张:

我明目张胆地主张感情的批判主义。于感情的批判主义下,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在一篇作品中爱憎要各有别。唯独如此,才不顾惜,才不求全,也才能够公平。二是把带有自己个性的情感除开,所用的乃是跳入作者世界里为作者的甘苦所浇灌的客观化了的审美能力。必如此,批评家乃能褒贬任何个性的作家的成绩。

批评精神书影

六本人的评价:

真正具备批评精神且有批评学识并坚持实践的人,是孤独的。因为他不盲从,不屈服,不苟且,不乡愿。李长之先生曾说“批评是反对奴性的。凡是屈服于权威,屈服于时代,屈服于欲望,屈服于舆论,屈服于传说,屈服于多数,屈服于偏见成见,这都是奴性,这都是反批评的。批评是从理性来的,理性高于一切,所以真正批评家,大都无所顾忌,无所屈服,理性之是者是之,理性之非者非之。”我服膺的就是这种批评精神。

这种态度在有些读者看来很狂,但孔子不是说过吗:“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具备这种精神,就好比刀尖上闪露的锋芒。没有锋芒的刀,砍瓜切菜都拖泥带水。然而,在一片污浊混沌的场域中,太多的污垢会掩藏刀的锋芒或者是需要砍的瓜菜太多,会消磨刀的锋利。因而,需要一把刀鞘,来保护它。李长之先生的遭遇,便是刀鞘变了,鲁迅本人不以为忤的态度是刀鞘,可惜,城头变幻大王旗。然而,在没有刀鞘保护的情况下,李长之先生仍然坚持出刀,可谓决绝与壮烈。

吾党小子,亦应如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