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不公,但请别放弃努力。
---------------切入---------------
最近有个新闻,说的是北大因为退档河南考生而饱受争议。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河南一高考生今年以538分成绩,投档提前批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国家专项计划,被北大提档,但北大随后以其高考成绩过低,表示要退回该生档案。其间,河南省招生部门两次替该考生争取,均被北大拒绝。
北大称该考生成绩过低,北大三次退档。退档原因显示在下方的备注栏里:“高考成绩过低,据我校教学强度,若录取该生,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本着以人为本,为考生负责的态度,特向贵办申请退档。”
河南省招生办两次向北大提出录取希望,并称河南省考生基础较好,且一旦有问题,由北大负责。北大依旧以上述原因退档。
最后这名考生选择复读,而且留下三个字:“不甘心”。
我特地查了一下国家专项计划的录取条件,该考生都满足。
这究竟是北大真心为考生好呢?还是觉得这名考生成绩太低有所偏见呢?
---------------正题---------------
个人认为,更偏向于后者。北大退档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中国顶级高等院校的地位。
借这个题,也借势发挥一下,当前存在的高校偏见问题。
很多考生是在高中时候醒悟过来的,开始奋起直追。但是这一类考生大多数的定位,并不会是985或者是211的重点院校。
更为实际一点,是本科的目标。
在广东没有取消本科AB线划分时候,是有分公办院校和民办高校的。
公办院校,也就原来的本A,学费便宜,分数较高,师资较好。
民办院校,原来的本B,学费高昂,但环境比较好,且最终毕业时候获得的也是全日制的本科文凭。
毕业了,出来工作,好歹也是本科。而不会有人问是什么大学。
毕竟现在很多工作,门槛线都还只是本科文凭。
但是如果你要往高处走,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举例子---------------
①考研。
考研的院校歧视,体现在面试。
假如你报了清华大学,但是你不够分,需要调剂,想去一些地方的重点院校,但是你的本科是在一个极其普通平凡没什么存在感的学校读的,哪怕你笔试过国家线,在面试的时候,也有可能会被拒绝调剂。
因为第一学历的起点太低。
接受调剂的热门院校,为了保证自己有更好的生源,为什么同是调剂,要接受本B的考生而不接受本A甚至重本的考生?
②高校专属夏令营或研修班。
重点院校在假期往往会举办特定专业的夏令营或者研修班。
此举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报考这个专业,获取更多优质生源。
一旦参加了这些活动,在进修深造的时候,会优先被录取。
而这些活动的报名审核,同样看第一学历的院校。
2017年,我报名参加中山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夏令营。
名单公布的时候,20个名额全部清一色来自各省份的985和211院校。无一例外。
那么像我这种普通院校的,自然就不会考虑了。
③课题申报。
今年三月,我看到共青团中央有一个关于青少年研究计划的课题申报通知。
这种国家级课题申报难度很大。毕竟研究资金和课题等级摆在那。
为此我还特地请教当年母校一位做课题研究非常有经验的老师。
借着别人的职称去申报,其实很徒劳。
最后的结果,没有一个是基础教育申报成功的。
清一色是985院校、高级科研机构等。
哪怕课题类型里,有对基础教育的课题。
就算有正高级教师申报,也不会是以基础教育的名义,毕竟正高级教师,基本都有在高校兼任客座教授的履历。
普通院校申报课题,成功率微乎其微。
④就业歧视。
国企,世界500强。
虽然招聘时候没有写明必须要重点院校,但是在简历筛选时候,会有这样不成文的规定:只要不是985/211的,一律筛掉。
有的则是在面试再筛掉。我就是这样的例子。
当年腾讯面试,一桌子12个人,除了我,最差的出身都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更不要说还有华工暨大的学生。
哪怕HR在面试时候给的分数很高,看到简历里的出身学校,犹豫后,还是选择了华工,砍掉了我。
所以,如果是走校招或者社招的道路,学校的出身也是很重要。
你有更强的工作能力或者是有熟人那又另当别论。
---------------说在最后---------------
今天写的,希望不要对高三学生产生影响,我并不是灌输一种非重点院校无用的观念。
更多还是要着眼于实际。
所有事都会有例外。不要否认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努力。
只是相对而言,如果有机会冲击更好的,当然要去试试。
毕竟人常在,但机会不常有。
如果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出身,那就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让自己无懈可击。
毕竟,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不会被炒,而是不管去到哪里,都有你能做的岗位。
文字 | 不思考的思想者
佛系扫码,随缘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