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读书笔记012
气禀与本性
1.21
(《端伯传师说》明道先生曰)“生之謂性“,性即气也,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后稷之克岐克嶷;子越椒始生,人知其必灭若敖氏之类),是气禀有然也。......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此一段,就孟子与告子在本性问题上的不同看法而发挥,文中“性”字的内涵各有不同。
告子说“生之謂性”,明道先生认为,告子把“性”理解为气禀,所以才会得出“生之为性”的结论。人出生以后,便各有气禀,从天理而言,气禀也分善恶,但不是人性中生来就存在此对立的两个方面。
《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说的是后稷刚出生的时候,就会四处爬行,而且能够分得清岔路,能够爬到高处,岐,分支,嶷,高。《毛诗传》:“岐,知意也;嶷,识也。”后世多沿用此解,我认为是牵强附会之说。
《左传》:“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虎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若敖氏,楚国的芈姓家族。
明道先生说,由于先天气禀不同,有的人从小就善,有的人自幼便恶,史书上记载的后稷和越椒就是这类例子。
《礼记·乐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一阴一阳是天道,人秉承天道便是善。
明道先生认为,告子说“生之謂性”,与“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教诲,是不相容的,他一说“性”时,其实已经不是指本性了,而是说的气禀。凡是人们说“性”的时候,指的是人性秉承天道,是善的,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性善说。《系辞》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如孟子说人性就像水总是往下流一样。
明道先生解释说,都是河水,有一直流到大海,而始终没有被污染的,这何须人力的加持?有的河水则流出不远,就已经不断浑浊了,有的则流出很远,才变得浑浊。有非常浑浊的,也有不那么浑浊的。河水虽然有清有浊,但不能说浊水就不是水了。
就像水有清浊一样,人的气禀也有善恶,因此人不可以不下修身的功夫,就像使河水变清一样。所下的功夫既迅速又有力,在水清得快,反应迟缓又懈怠,则水清的慢。等到河水变清了,其实只是最初的水而已,不是用清水把浊水换掉,也不是把浊水分离出来放在一边。水本来就是清的,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因此说,善与恶不是人性中固有的两个对立面,然后在行动中显露出来了。这就是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人性是上天赋予的,顺应天命,遵循天命而行,就是人道,即率性之谓道;遵循人道,反己修身,每个人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教化,即修道之谓教。从天命到教化,我们并没有在其中有所损益,只是回归本性而已,因此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和禹能够拥有天下,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修身至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