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先秦文学
“先秦”是指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以前的历史进程,大致包括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先秦文学则是指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如距今五千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末期,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公元一九二一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故名)和距今四千多年前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一九二八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子涯)。由彩陶到黑陶愈来愈美,既有实用价值,也有审美价值。这也告诉我们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内容是与他们的劳动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而言之,原始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功利性及无阶级性。
夏禹传位于启,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开始了奴隶社会的进程。成汤灭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这时期已经有了文字,其中甲骨文已有四千五百个左右,说明至迟在商代后期,汉字已经基本成熟。从史料中可认识到商代社会的一些特点,比如殷人信奉鬼神,巫和史(均是下层百姓与万民)都代表鬼神发言,指导国家政治和国王行动。巫(能歌音乐与医治疾病,筮法)偏重鬼神,史(能记人事,观天象与熟悉旧典,卜法)偏重人事。商代有册有典,商代的文学还处在萌芽阶段。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附近),史称西周。
西周初年,社会比较安定,出现过“成康之治”的短暂太平局面。传说周公制礼作乐,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创造了比商代更为完备的制度,如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井田制、礼乐制(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表明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是相当完备的)。
从平王东迁洛邑至秦统一六国的五百多年间(公元前770--前221年),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中间以周元王既位为战国之始。一般认为此时期是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社会聚变期,很多方面已经有了变化,如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土地私有制(鲁宣公十五年,鲁国的“初税亩”);权利下移;文化思想方面,出现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尊天事鬼变为重视人事,重视民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士”阶层的迅速发展(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形成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在周代八百年的历史中,文学的发展大体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周和春秋时期,这个时期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四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周代的统治者为了制礼作乐和考察民情的需要,通过采诗和献诗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来自民间或贵族的歌谣,经整理后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标志四言诗的开创)。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有文告体散文《周书》、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语录体散文《论语》,及青铜器上的铭文,《尚书》是一部古代文告和讲演录的综合集子,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编写的一部编年史大纲。第二阶段是战国时期,出现了成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哲理散文(《孟子》《荀子》《韩非子》),和新的诗歌形式楚辞(屈原)。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总体来说,先秦文学有民间作品和文人作品两大类。尚处于奠基阶段,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产生于原始时期的古代神话揭开了我国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二是先秦诗歌由二言的古歌谣到四言的《诗经》再到杂言的楚辞,显示出其发展轨迹。三是先秦散文中缺少独立的纯文学作品,文学是与历史、哲学结合在一起的。四是先秦文学孕育了后世各类文体。
总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为我国两千多年古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