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重要性
问题:变革的目的 作者:搜课文化 爱问知识人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增强秦国实力,完成统一大业。作用是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任用贤能,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等。吴起改革七年,冲破了旧贵族的反对,使楚国很快壮大,造成“诸侯患楚之强”的态势。
问题:变法的内容 作者:小宝
商鞅变法内容有: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改革户籍制度和连坐法、推行县制、制定法律。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和军队战斗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主要是鼓励小农经济,奖励耕织,如果农民家里的粮食和布帛的产量超过一般产量,就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还废除封建的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这些举措都对于农民劳作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政治方面,商鞅提出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样可以人要用贤能的人士为官,节约政府开支,同时他还制定法律,实行法治,并且奖励军功,这样让军队中的战士们大受鼓舞,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此也让秦国成为一个最富强的国家。
吴起:吴起变法是战国时期,吴起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其主要内容有:
一、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提高将士的积极性。
二、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剥夺王室贵族的权威,使他们不能徇私情。还主张节省费用,奖励耕战,削减无用的开支。
三、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对于有功的将士给予厚重的奖励,同时建设国都,增强首都的防卫能力。
问题:带给国家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828拉,阿辉课堂
商鞅变法的影响有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军事力量增强、增强人们对律法的观念。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商鞅变法的故事,比如说徙木立信,商鞅说谁能把这个木头搬过去,就给谁十个金币,没有人相信商鞅的话,认为这太简单了,商鞅这么说肯定有诈,便没人去搬,直到商鞅将十个金币涨到五十个金币之后,有一个人壮着胆子搬走木头后,结果商鞅真的给了他五十金币,这也是为商鞅变法所作的铺垫。
1、促进农业发展
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农抑商,在秦国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为了投机取巧,不去种植自己的土地,整天想着怎么挣钱,把好好的土地都给荒废掉了。商鞅此举就是要告诉当时的秦国人,秦国是抑制商人发展的,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回归到土地之中,认真耕作。
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秦国的国力逐渐得到提升,也为后来的到处征战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2、促进军事力量增强
商鞅变法中,直接的改变了军队中传统的赏罚制度,商鞅变法直截了当的废除了旧制度,也就是世卿世禄制,以军功来赏赐每一个英勇作战的秦国官兵。随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秦国的将士们似乎都看到了希望,只要杀敌就有军功,军工多了就有爵位,表明了商鞅变法对军队官职公平化竞争的希望,这一政策也使得秦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3、增强人们对于律法的观念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国内时常能够看到犯罪之人,因为当时秦国还没有十分严厉的法律,商鞅变法后,法律开始明确,以及商鞅在刑律方面的重大改革使得所有人都畏惧不已。商鞅先后增加了轻罪重刑和连坐等让人恐惧的律法,秦国的社会在商鞅变法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稳定。
吴起:其一,从君主层面来看,吴起变法的主旨之一便是重新将下发到贵族势力手上的权利收回到中央集权之中,让君主手上得以掌握实际权利,在君主政治之中,让民众能够重新听到君主的声音,让君主的政令得到顺利的推进,这样对于国家的强大是有强有力的助益的。
其二,从贵族旧势力层面来看,削官减爵成为了一种必须,只有将不必要的贵族手中的权利分解到有才之士,下放到有才能之人手中,国家才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一味地将权利进行世袭传承,那么对于国家的后续发展将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列国中很多一部分国家的衰败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来源于此。
其三,从广大黎民百姓层面来看,吴起变法的受益人群之一,因为变法使得他们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希望,更多的人投身于军伍之间,以争取军功,以获得功名和钱粮,有志之士甚至可以通过报效国家,成为朝廷中的栋梁之才,百姓们的疾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旧贵族权势旁落之后,百姓就有了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吴起变法对于一个积弱国家的改变还是大有裨益的。
问题:为什么导致了两个这样的结局 作者:伊修经验,纵横5000年
商鞅被处死的原因是:
(1)商鞅变法触动贵族利益,遭到贵族保守派的反对。
(2)嬴驷在当太子期间,屡次触犯法条,商鞅不留情就处罚了太子老师。
(3)商鞅变法得到秦国上下的拥护,这让秦惠文王警惕心其叛变。
2、商鞅前后两次主持变法。秦孝公3年(前359)下变法令,规定宗室贵族按军功给予爵位,根据爵位等级占有田宅隶,废除宗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耕战,要求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怠而贫者降为奴隶;反对私斗,以军功大小授爵;实行连坐法,以“什”、“伍”编制户籍;规定成年男子分居,否则加倍赋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商鞅变法有功,升为大良造。
秦孝公十二年,把国都从雍(今陕西凤翔)迁到咸阳,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并各乡邑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置令丞,由国君直接管理;下令父子兄弟不能同室内息;废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买卖;平赋税,统一度量衡;反对儒书儒术,崇尚法家,一切以法为断。
变法后,秦国日益强大,曾大败魏军,活捉魏将公子昂。因军功封为商君。但是,商鞅变法触犯了秦国宗室贵族的利益。太子犯法,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皆遭刑罚。等秦孝公死后,太子立为秦惠王,公子虔等告商鞅谋反,被车裂而死。
商鞅虽死,其法未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吴起为什么被处死?
吴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与孙武并称为“孙吴”,可是吴起的结局却很悲惨。战国时期,吴起来到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开始在楚国变法,使得楚国的国力大增。按理说吴起是楚国强盛的功臣,可是在楚悼王死后,吴起居然在丧礼上被楚国贵族射杀。那么,名将吴起为何会惨死呢?
一、仕途坎坷
吴起是卫国人,早年间拜曾参之子曾申为师,学习儒术。后来,吴起的母亲病死,而吴起没有返乡奔丧,这引起了曾申的反感,他与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从此开始学习兵法,并在鲁国为官。之后,齐、鲁发生战争,鲁元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为取得鲁元公的信任,吴起杀掉了妻子,结果他非但没有得到鲁国的任用,反而遭到了排挤。
离开鲁国后,吴起来到了魏国,得到了魏文侯的任用。在之后与秦国的战争中,吴起表现出色,大破秦军,并且设立西河郡,让吴起坐镇,来抗拒秦国、韩国。根据记载,吴起坐镇西河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他听信谗言,吴起被迫离开了魏国。
二、吴起变法
楚悼王先让吴起担任宛城守,一年后让他出任令尹。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在楚国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吴起推行了许多政策,比如说“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也就是说,吴起详细阐述各种法令,然后裁撤闲散官员,取消疏远贵族们的特权,同时积极训练军队。
经过几年的改革,楚国的国力就得到了增强,“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接着又与魏国大战,取得了胜利,诸侯们“患楚之强”。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吴起遭到了宗室大臣的围攻,他跑到了楚悼王停灵的地方,伏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没想到这些宗室大臣居然向吴起射箭,“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三、吴起之死
那么问题来了,吴起为何与楚国贵族结下如此深仇大恨?原来,在吴起变法之前,楚国贵族的势力非常强大。楚国的主要官职,比如令尹、司马几乎由世家贵族把控。与此同时,楚国还有大量的“封君”。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国都有封君,但楚国的数量最多,这些人不仅有自己的封地,还垄断着楚国的高级官职,影响着楚国的政局的稳定。
在楚悼王统治时期,封君的势力达到顶峰,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多”,这些人“上逼主而下虐民”。此时,齐国、韩国、赵国、魏国竞相进行改革,朝气蓬勃,而楚国则因旧贵族的问题,在对外战争中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加强君权,重振楚国,楚悼王即位后访求人才,终于遇到吴起,任用他改革。吴起得罪了太多的旧贵族,在“保护伞”楚悼王死后,最终被杀。
问题:他们的变法有哪些差异 作者:828拉
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期间极其有名的变法运动,那么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之间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之间的异同点究竟在哪里?
商鞅变法
首先来谈谈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之间的相同点。
其一、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发生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变法,变法的整体环境是一致的;
其二、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在国力较弱,列国屡屡入侵的情况下进行的,君主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受制于旧制度和旧贵族势力的影响;
其三、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非本国人主持的变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最终变法者却没有落得好下场,死于旧贵族之手。
其次来看看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之间的不同点。
其一、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所发生的地点是不同的,吴起变法发生在楚国,而商鞅变法是发生在秦国。
其二、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在执行度上是不同的,吴起变法虽然是破旧制、破除封建贵族,但一定程度上来说,吴起变法没有商鞅变法来的更为彻底,比如说在商鞅变法中是严禁买官的,而在吴起变法的制度之中,只是严禁了重要官位的买卖,一般官位还是可以进行私下买卖的。
其三、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的结果是不同的。吴起变法随着楚悼王的逝世,吴起被旧贵族杀害而终结,虽然对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最终还是停滞不前。商鞅变法中,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商鞅之法并没有因为秦孝公和商鞅的死亡而停止,相反地得到了更为彻底的推广。
问题:为什么商鞅死后秦国依然强大,而吴起死后,楚国没落 作者:赵帅锅
春秋初期,天下共有一百四十余家诸侯国,随后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边的秦国,东边的齐国,中原的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边楚国,北边的燕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五十年后,随着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的完成,这两个国家一跃成为当时两个最牛的两个超级大国,天下的格局也由“战国七雄”变成为“两超五强”;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说谁最有机会统一天下,恐怕非楚国和秦国莫属。
那么,为何最后偏偏是秦国统一天下,而非楚国呢?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受个人英雄史观的影响,很多人觉得秦国能够统一天下,主要就是秦国每一代君主都是英明神武,他们都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总而言之,亲贤臣,远小人;即便偶尔出现一两个不靠谱的,也没有犯太大错误,所以秦国越来越强势。
反观而楚国呢,虽然拿了一手好牌,也有少部分英明神武的君主,但奈何大多数君主都是昏庸无能,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玩女人,总而言之,亲小人,远贤臣,于是楚国越来越差劲,最终被秦国所灭。
表明上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问题是,如果楚国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秦国所灭,那真不得不感叹,秦国的基因真是好。
因为,在这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岁月中,秦国的十几位君主,竟然一个接一个的英明神武、一个接一个的将秦国的事业推向颠覆;而楚国则刚好相反,这种概率,恐怕比买彩票中五百万还难得吧!
事实上,两个实力相当且体制相同的超级大国相争,时间跨度又长达一百五十年,最终的输赢,其实与君主个人的主观因素已经没有太多关系。我们通常看到的个人主观所表现出来的优劣差异,不过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不同而已。
其实,秦国能够战胜楚国而夺取天下,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说,可能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楚国经过吴起改革后,其制定的扩张策略是先向东发展,而不是向西发展;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制定的扩张策略却是先向西南发展,而不是直接向东发展。
可以说,秦国和楚国制定的这两份不同的扩张策略,给他们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楚国不向西扩张的结果,就是它错失了吞并巴蜀的机会;同时它向东扩张,又惹得齐国、魏国、赵国和韩国联手群殴它,最终楚国被打得元气大伤!
反观秦国呢,它暂时不向东发展,于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它与魏国、赵国和韩国之间的矛盾,让秦国得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发展国力;同时它向西南扩张,结果一举吞并了巴蜀,得到了富饶的四川盆地,由此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经济基础。
当然,很多人肯定很好奇,楚国为什么要制定先向东扩张的策略,而秦国为什么又能制定定向南扩张的策略呢?表明上看,自然是秦国国君英明神武,而楚国的君主没有远见,但其实呢,归根结底还是客观原因所导致的。
所以接下来,就是秦国战胜楚国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两个所处的地理位置导致了秦楚两国不同的扩张战略!
当时的楚国,与秦国、齐国、韩国、魏国都接壤,而且边境线都还很长;关键是,这漫长的边境线上,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关隘拒守,也没有什么必经之地的险关可以防守。换句话说,这一片广阔地区,都可谓是一马平川,这也就导致其他国家可以很容易、可以从很多位置直接攻入楚国境内。
另一方面,楚国的东部,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越国存在。
越国对于楚国,不仅是心腹之患,而且还是最危险的敌人。因为这两个国家同时位于长江流域,所以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北上争对天下,都必须先把对方干掉,否则就会时刻担心后方被人捅刀子。
在这种背景下,楚国根本没法制定向西扩张的战略目标。因为,以当时的交通媒介发展,楚国想去夺取巴蜀,必须要越过秭归、恩施、重庆这段恐怕的山路,这条路有多难走,我们只需要知道,直到2010年,这条线路才修建了铁路,号称是中国最难的铁路(宜万铁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交通媒介发展水平,楚国想夺取并控制巴蜀这个地方,就意味着楚国的军事重心必须要大举西移,否则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当然,如果楚国不用担心其他国家来攻打它的话,自然可以去安心地夺取巴蜀;问题是,前面说了,楚国面临的敌人太多,尤其是越国就在一旁虎视眈眈,而且他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直接杀入楚国境内。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楚国的军事重心大举西移,这个时候其他国家趁机杀过来,尤其是越国杀过来,那楚国怎么办?到时楚国的都城还有安全感吗?总不能楚国把都城也迁到巴蜀去吧?如果这样,那楚国岂不是偏安一隅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既然楚国不能向西将长江上游的巴蜀给吞并掉,那自然就只能先向东把长江下游的越国给吞并掉。从这层意义上说,楚国制定的扩张策略,并没有任何问题,它是当时楚国最实际且最可行的扩张策略!
事实上,后来楚国在楚怀王的领导下,终于一举吞并了越国,而吞并越国之后的楚国,整体实力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几乎可以追上吞并巴蜀后的秦国。
当时的楚国,依然是唯一能和秦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单从上面这个结果来看,楚国的君主们其实丝毫不逊于秦国的君主;问题是,吞并越国后的楚国,一下子让齐国、赵国、魏国和韩国都感受到了危机,尤其是齐国和赵国这两个强国。
因为,楚国灭掉越国之后,就直接威胁到了齐国和赵国这两个强国,因为楚国想要统一天下,必然要先干掉赵国和齐国,然后再夺取四战之地的中原(魏国和韩国),最后西进和秦国单挑!现在,灭掉越国后的楚国实力大增,接下来不用说,它肯定要拿齐国和赵国开刀。
在这种背景下,在齐国的牵引之下,齐国、赵国、魏国、韩国和燕国很快实现了联合,他们决定先联手打垮楚国,解决掉这个眼前之患,否则大家都没有安全感。
至于秦国呢,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这六国国家联合起来,直接把楚国给打得元气大伤,楚怀王都因此成为秦国得俘虏。自此,楚国也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反观秦国呢,它地处关中地区,这是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东方六国想要攻打它,属于是从低处往高处打,在没有汽车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其困难可想而知!
更主要是,以当时的交通媒介发展水平,东方六国想要攻打秦国,所能选择的路线主要就是函谷关一线,恰好函谷关又是一个非常易守难攻的险隘。在这种背景下,秦国通常只需要把函谷关给守好,就不用担心后方有危险,所以它可以很放心地先去夺取巴蜀!
第二个客观原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以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个天下所能够开发成为耕地的地方是非常有限的,主要的经济和产粮大区,恐怕就只有西北的关中平原、西南的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中原的华北平原这四个地区;至于其他地区,诸如东北平原、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区,暂时都还没有开发出来。
在战国之初,秦国占据整个关中平原,楚国占据着江汉平原,而齐国、赵国、魏国、韩国和燕国共同占据华北平原;正所谓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和秦国因为都独自占据一个平原,自然成为两个最强大的超级强国。
再后来,秦国一举夺取了巴蜀,又得到了不弱于关中平原的成都平原,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据两大平原的秦国,其经济实力自然会大范围的超过楚国,成为当时第一的经济强国。
反观楚国呢,它向北无法夺取华北平原,向南则因为生产力有限,导致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这一大片地区都无法开发,于是它始终只能守着一个江汉平原,其整体经济实力自然越来越无法与秦国抗衡,所以半个世纪之后,楚国败给秦国是必然的。
事实上,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地区大面积的被开发,南方的经济才能够与北方相提并论,但南方也必须把巴蜀占据后,才有资格与北方抗衡。现在的楚国,一则没有占据巴蜀,二则南方大部分地区都还没有开发,它拿什么和占据关中、巴蜀的秦国持久的抗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