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定得太多怎么办?

2017-10-14  本文已影响17人  Molly_0

最近演讲小组出题要求用拆书的方式介绍一本心理类的书籍,我尝试理解拆书,于是找拆书的办法,听了一个同学的介绍拆书的方法觉得很好!

其中有个例子,李叫兽说他消化知识的过程,我听后感觉恍然大悟,这种学习方式也是笑来老师说过的,每当懂了一个道理,就问自己,这个还能适用什么地方呢?在这里更简单一些呢,用李叫兽的方式说就是:这个原理能解释我们身边的那些现象?

后面搜索了一下李教授的这个详细学习方法,文章题目是《李叫兽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 演讲同学把它用在了拆书方法里,感觉很赞啊!怎么更好的吸收知识,就像高中读书的时候,学的是一套书,有的人能拿高分,有的人低分,总的来说是知识之间的连接更多,理解更全,用得更好,具体从三方面可实现:1、是找到知识之间的连接,“看看这个知识可以解释哪些现象”,还能解释什么现象,比如李叫兽把看到的人的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事物,他联想到为什么这也是谚语之所以广为流传的原因,“枪打出头鸟”相比“不要第一个出风头更容易传播”;2、多想几个这个知识可以怎么运用的地方,“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有时候知识是不缺的,缺的是要用的时候想不起来,如果事先想好,让知识成为默认选项“自动触发”,那就能提升一大步了;3、“尝试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把一些看似无关的知识连接起来,像牛顿因为探索苹果为什么掉下来一样,找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要有好奇心,不能忍受模糊地解释和不确定。把知识前世今生了解透彻,周边知识的关系,遇到相关问题,能想到的相关知识也越多吧。

我尝试运用这个拆解的方法解释和反思起来。比如最近在《不完美才美》这本书中,看到当我们定计划定得太多时的原因有这三方面:1、没有找到最重要的是什么;2、定的目标超过自己能调动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是力所不及的;3、容易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

什么是重要的,可以解释哪些现象呢?——之前听人说忙盲茫,从繁忙到盲目再到迷茫,做了很多,感觉却不好的时候;我常常一个也不肯放下,就像笑来老师说的太在乎安全感,是被困在永恒的当下,不论哪一个都需要我去做,即使不睡觉也要去做,还有的甚至非得做一些看似紧急的小事才能安心,其实,这样安排时间很不合理,休息不规律很伤身体的,导致我之前的病更严重了;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什么行为呢?——当事情多到影响自己的生活规律的时候,选择自己需要的不是想要的。

总是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于是想着自己有多严重,于是就觉得很有必要改,但如果自己心里放着自己的长处的话,比较能接纳自己有缺点这是正常的,那就不会这么急着改变了和害怕不变了;

没有好好确认自己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做事,就像有人说过没有被审视反思的生活不值一过一样,自己也需要反思自己的习惯,一些习惯还不是很牢固,比如写作比如演讲,也不是一定能够在一两天就出一篇文章或是演讲稿,比如上次演讲小组的主题是拆书,拆心理类的书籍,我就懵逼了,拆书我还一团雾水,更别说拆心理类的书籍了,于是,我听了一些同学的演讲,看了一本心理类书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没组织出一篇文章和相应的演讲录音,中间花了两天多时间,可能方法不合适,但我也不没预估到我放假的时候效率这么差强人意,其实后面反思,感觉没有用写的方式记录思考,深化想法,没有发散思维,没有概念联系,还有读书也不一定非得读完,读完也可以但要用速读的方式,带着问题看书,用看关键文字的十六格笔记法忘记了……和对照书写摘要的方法都没用上,在用拆书的不熟悉的便签的方法,方法是想想过去与知识相关的事情,可以把之前怎样地运用到未来,我是卡壳了。。。还有可能是运动不够,天天呆在家里空气不流通,大脑短路了,可能是没有用包容的方式让自己随意写写,梳理头绪。下次就放松地随意发散想法,写多了,容易梳理头绪,清晰思路吧。相信明天会更好

好像还是不够深入,下次再想想怎么更透彻地理解知识理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