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相关

读完《心理学与生活》,我总结了十大认知

2019-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素衣月

认知1: 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论述1: 相关可能反映了几种因果可能性中的一种,也可能根本不反映因果关系,许多可能性涉及第三变量。因此,相关关系是没有预测作用的。例:“睡眠时间”和“课程成绩”是相关关系,其中涉及到“课程难度”这一第三变量。出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P30。

认知2: 大脑具有可塑性。

论述2: 通过学习获得了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神经元会形成新的突触,或现有的突触传导会发生改变,由此就对大脑进行了新的塑造。大脑皮层相关区域的厚度是可以通过脑力活动增加的。例:钢琴演奏家左手指的皮层代表区比非钢琴演奏者明显增大。出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P83。

认知3: 冥想对大脑本身有积极的作用。

论述3: 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幸福感。冥想能影响脑活动,缓解焦虑,增强意识,减缓年龄增长带来的神经元自然损失。例:通过脑部扫描发现,冥想者的听觉皮层、感觉运动皮层更厚。出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P148-149。

认知4: 用正强化和消退原理改变负面行为。

论述4: 根据强化相倚的原理,如果想要消除某一行为,应尝试找出该行为的强化物、通过撤除这些强化物来杜绝该行为,同时将消退和良好行为的正强化结合在一起。例:孩子发脾气时,如果格外注意或进行体罚,可能会强化这种行为。不如在孩子守规矩时多加鼓励和强化,这样能抑制其发脾气等反面行为。出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P175、179。

认知5: 有效恢复语义记忆的策略是把它像情景记忆一样对待。

论述5: 语义记忆是属于某个类别或范畴的记忆,譬如词语和概念的含义等,提取起来相对困难。但语义记忆最初也是在某个特定背景下获得的,所以有效的提取策略是再次把它当作情景记忆来对待。例:我记得单词'ransom'(赎金)在新概念3的《A very dear cat》里学到过,当时我是在必胜客餐厅听写这篇文章。出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P204。

认知6: 决策时,知足者比利益最大化者获得的满意度更高。

论述6:  当人们面对广泛的机会,或者明确知道某个决策会带来的损失时,会体会到更多的后悔。由此,人们面临决策时会更加慎重、花费更多时间收集信息,甚至避免做出任何决策。因此,与其做一个利益最大化者,不如做一个知足者,找到较有吸引力且付出回报相平衡的选项即可,无需浏览完所有选项再说服自己某个选项是最好的。例:对于求职者的调查显示,利益最大化者接受的工作比平均工资高20%,但却对工作结果有较低的满意度,表现得更为悲观和焦虑,心理负担较重。出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P271-272。

认知7: 高创造力者有进入未知领域的冒险精神,经历了长时间的领域钻研,存在强烈的内在动机。

论述7: 若想增强自身创造力,可仿效高创造力者模式,找到一个愿意深入探索的、感兴趣的领域,凭借内在驱动力深挖。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元文化体验,以抽象方式思考远期想法,构建加法式反事实(事情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等方法,提升创造性。出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P300、302。

认知8: 学会成功老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减少衰老导致的正常丧失所产生的影响。

论述8: 成功老化策略就是个体在自己优先选择的领域实现功能最优化,并通过替代性行为补偿衰老造成的各种丧失。年龄的增长会减缓加工速度,但也会提升智慧。终生保持较高水平的认知活动,能更好地应对大脑机能的自然衰退。例:鲁宾斯坦在高龄时仍保持成功演奏的策略是只演奏少数几个曲目,每一曲目练习次数更多,快节奏段落到来前降低弹奏速度以形成反差。出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P320-321、347。

认知9: 应对压力的策略有很多种,包括问题指向、情绪聚焦、改变认知、社会支持等。

论述9: 压力情境中,应对策略越多,效果越好。因此要掌握不同策略,形成有效的多重应对策略。问题指向是直接对付应激源;情绪聚焦是面对不可控应激源时,改变对此事的感觉和想法,寻找外部支持,学习放松技术;改变认知是改变对应激源的评价,改变对自己说的话或处理的方式,意识到自己正在改变并满怀信心;社会支持是指他人的情感支持、有形支持和信息支持。此外,具有良好教养技巧的父母可以提高孩子面对压力时的韧性。例:某研究邀请法学院学生接受应激思想免疫训练,特别针对学业中的各种应激源,并学习认知重构技术,克服消极的自陈和非理性信念。最终接受训练的学生期末成绩超过预期。出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P403-407。

认知10: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

论述10: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但儿童行为不当时,应强调不认可的是该行为而非孩子本身,让孩子认为尽管他们可能有错误和过失,但总是被爱和被认可的,不必努力争取父母的爱。这样可以避免为获得认可和自我实现之间的冲突而焦虑。无条件积极关注对于成年人悦纳自我、关爱身边人也很重要。例:不要对孩子说“你要是再怎样怎样,妈妈就不爱你了!”而是“妈妈很爱你,但你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妈妈相信你能改正对吗?”出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P438-439。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