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活出生命的意义》
2006年1月27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1周年纪念日,曾经有150万人在那里死去,世界各国都在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大屠杀。几个月后,他们还可能庆祝那一恐怖时期流传下来的最不朽作品的出版。它就是1946年出版于德国的《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后来它被改名为《对生命说 ‘是’》,再版时增补了“意义疗法导论”和介绍“悲剧性的乐观主义”的“写在后面的话”(或者说在面对痛苦、内疚和死亡时如何保持乐观)。本书的英译本最初出版于1959年,书名为《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多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1991年国会图书馆及每月好书俱乐部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询问读者“哪本书改变了你的生活”,结果显示《活出生命的意义》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列。它曾激励过宗教的和哲学的思想家、精神卫生专家、教师、学生和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许多大学、研究生院和高中都指定它为学生心理学、哲学、历史、文学的读物和从事大屠杀、宗教及神学方面研究的参考书。它何以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和如此长远的价值呢?
看完了《邻人之妻》,确实现念更新了很多。前日读完《活出生活的意义》触动反而不那么大。
本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写作者在二战期集中营的生活,及奇迹般地活下来了的故事。后者写意义疗法。一种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两者看似无关。但极地生存后的强大的生存意志带来意义疗法的灵感与理论基石。
集中营的生活普通人无法想象。但经过婚姻的心囚的人会领悟,在钢丝上生活或在悬崖边生活的婚姻的受害者们可以想象。绝地生存下来的人内心将无所畏惧,除了上帝以外。许多人都有抑郁症,只是轻与重的问题。生活的压力,无安全感的婚姻甚至家暴的婚姻,其实双方都是压抑的,施暴方往往是童年或人生的某个阶段受过孤独,无安全感或被抛弃。内心是脆弱无安全感,害怕失去。就用这种撒赖无理的方式对待生命中那个不可控的因子。(爱人)。因为不自信。而受暴方更是悲凄。会时时在恐惧有一个巴掌一颗糖的状态下游离。会在身心受摧残后听到忏悔与依赖。在爱与痛与不舍中纠缠不清。绝望与希望交错,会痛到绝望,会有一万种,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一切该承受,是不是……,一切痛苦与悲剧的根源是不够自爱自尊,每一个人,应有一个极至的底线。给自己最后一层卫衣。男人是,女人也是。不要做永远的王者。爱其实是平等的,谁也不是谁自私的产物。爱应先施,相互乞求。相互感恩。爱不是左手右手。爱是从他人身上汲取。不是拿来主义。而是低姿态地相互乞求与相互给予。相情相悦应贯穿在整个婚姻中。不仅仅是肉体共振时同频。更多时在思想上达到共识与同频。相互提高升华。理解与沟通。相互倾诉需求。不要积压,有问题要解决。更多是退让与包容,更多是珍惜生命的短暂与缘份。有人因短暂而疯狂。有人因短暂而更加努力。一切由心。痛也会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不在及至的痛中消亡,就会在及至的痛中永生。站在痛的高点回望。你不会再痛。司马迁因宫刑而潜心史记。怎有一扇门,会为内心强大的打开。生存的意志,谁也不可剥夺。
人类总是有能力(1)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2)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3)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
不过,应该记住的是,乐观主义不能通过命令获得。你甚至不能强迫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事情都无例外地保持乐观。对于行为来说是这样,对于“三位一体”中的另外两个因素,即信任和爱也是这样,它们也都不可能通过命令获得。
在欧洲人看来,美国文化的典型特点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命令“幸福起来”。但幸福也不是能够强求的,它只能是结果。人们一定要有理由才能幸福起来。一旦找到了那个理由,他自然而然会感到幸福。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
对这种理由的需求在人类特有的另一种现象——笑——当中同样适用和存在。如果你想让某人笑,那你需要给他一个笑的理由,比如讲个笑话。要是你催促他笑,或让他催促自己笑,那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真正笑起来的。
意义疗法所宣扬的,找到生命之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换句话说,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爱迪思·威斯科普夫-焦尔森就发现意义疗法中“体验同成功一样都具有价值的观念,是具有治疗作用的,因为它纠正了我们过度强调以内心经验为代价而获得外部成功的做法”。
不过,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他能够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爱迪思·威斯科普夫-焦尔森就表示希望意义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抵抗20世纪美国文化中某些不健康的潮流,在这种文化中,不可治愈的受害者没有机会为自己的痛苦感到骄傲,而认为它是耻辱,这导致他们不但不幸福,还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羞耻”。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生活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他于1905年出生,1997年去世。
生命是一种无常,生命有潜在的超能力,也就赋予了意念疗法的一种超乎神学的自然力量。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小米加步枪,从草根树皮到牛皮皮带,从草糠米谷,人们无法想象过雪山过草地,躲避有美支援的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队。以劣势扭转乾坤,八年抗战,如何驱日军出境。靠什么。靠伟大的精神力量。前赴后继地用鲜血谱写的五星红旗。我们没有经过战争,但从多少先烈诗中看出精神的力量,比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意念疗法就是运用这种精神的力量寻找突破口的。
活着的意义,分阶段性的,不同时境有不同的意义。特定时期也有特定的意义。
活着,就如那棵树,依然立在那里,向太空伸展她的风姿,向大地索求营养,同时给我们树荫,净化我们空气。
活着是需求与被需求。哪怕年迈的父母,是家,是希望,是灵魂安放的地方。孩子活着是生命的蓬勃,是希望。是幸福,是快乐,是阳光,而更要努力求知与学习。而成年人`我们一方面爱着,一方面被爱着,社会的需求,家的需求,孩子的需求,父母的需求。人类活着,好好活着,爱着和被爱着活着,需求和被需求活着。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