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
【概括】:
这是一篇用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文化散文,同样以作者的旅行开始,讲述了自己对于黑龙江宁安县的历史印象,之后开始论述,借以中国历史中流放者的心态,用辩证法进行展开讲解——突显出对于东北历史的影响。作者选择多人历史故事,用即为精妙的写作手法,直白透露观点,其中有对于刑法之严之惊,也是患难见真情之叹,最后,以小见大,升华主题。
【品书】《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摘录】:
(一)与大西北相比,这里一点也不荒瘠,但与江南相比,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温馨而精致的曲曲弯弯,透着点儿苍凉和浩茫。
(二)你们说到底只是一种生理性的存在。用思想来辩驳思想,以理性来面对理性,从来没有那回事儿。一言不合,请亮出尊臀。
(三)以我看来他们的设计原则是把死这件事情变成一个可供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漫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成人的一切器官和肌肤全部成了痛苦的由头,因此受刑者只能怨恨自己竟然是个人。
(四)皇帝的这个习惯倒是成了中国社会惯例,许多笑容可掬的方案权衡,常常以总体性的残忍为前提。残忍成了一种广泛传染的历史病菌和社会病菌,动不动就采取极端措施,驱逐了人道、公德、信义、宽容、和平。
(五)树上叶子那么多,不知哪一片会出事而祸及自己,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什么时候会危害到整棵大树,于是只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六)文天祥虽然写过“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汗青”本身又是如此暧昧不清。
(七)原先各自效忠的对象,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消解了,消解在朔北的风雪中,消解在对人生价值的重新确认里。
(八)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
(九)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其他那些著名的友谊佳话,外部雕饰太多了。
(十)友情,经过再选择而显得单纯和牢固了。
(十一)是啊,这么多年也只是他一个人回来,但这一万里归来的“匹马”,真把人间友谊的力量负载足了。
(十二)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吧。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们得惠至今。
(十三)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酸辛,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反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十四)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十五)他们的外部身份和遭遇可以一变再变,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消蚀,这正像不管有的人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
【品书】《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感悟】:
有些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即使是被称作“礼仪之邦”的中国,也会有类似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般的残忍——统治者们似乎对于眼前肉体的摧残情有独钟,还蛮不讲理的将一些甚至素未谋面之人借以“连珠”之名全部流放,这就是中国文化最深处的羁绊心态,于民族,于灵魂,皆如此——但你又不得不佩服马哲的巧妙,即使在这最悲哀的时刻,也会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他们会互为伙伴,他们会为友谊伸手,他们会改良一个地方的文明——
人类总是患得患失,不要总想着失去,还应该想着拥有;不要总想着丧气,还应该看看周围——那不曾离开的珍贵。
【品书】《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流放这个词语一直是一种磨难的象征。
不仅仅代表着对于一个人心灵的控诉,也是对于一群人——流放可不是旅游,这是一场没有保障的游走。
宁古塔,就是曾经一手遮天们的和一气呵成们的噩梦。
很奇怪的是,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却又成为了流放者的终点,代表着野蛮的地方,却又是至尊的祖先曾经游玩的宝地,这何不成为一种奇妙的讽刺——
只可惜流放者不敢大言。
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辽阳。
那个地方,是没有法律的掠夺,美人被抢夺,男人当做奴隶,一辈子没见过世面的人们,忽然有种成为世界主宰的感受,肆意妄为,丝毫不在意眼前的人是何等人物——即便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英雄,也只不过是种破铜烂铁。
无知者无畏。
但有知者却不会就此别过。
凡事都有两面性,他们带给了这片贫瘠之地属于文化的滋润,他们将南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传播到这里,造福一方。
但这注定是悲剧里包含着的爱笑的人。
最可悲的在于他们被流放,或许本应该不该这样,却被一家断言,再无依据,或又是被政治斗争打压,千古以来,不断上演。
看完文章,感慨万千。
by 落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