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制造暴富神话,互联网科技还能做什么?
无论是上市,还是被收购,互联网科技圈是这个时代财富神话最频发的领域;但我们也无法忽视,“滴滴事件”给我们的警示。
科技本身没有价值观,如何避免科技的负面影响,把握科技的演化方向,是我们需要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让一串串冰冷的代码做出温暖的事情,不仅仅是行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不管是在大西北种树,还是简单粗暴地回老家发钱,这个行业的领头羊们给出的答案,是公益。在慈善公益方面,互联网科技已经迸发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发挥了让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影响力,未来的潜力也让人欣喜。
降低参与公益的门槛
“农场偷菜”是十年前很常见的用来提升平台用户活跃度的概念,群众基础可谓深厚,但没人想到这跟公益有什么关系,除了阿里巴巴。
今天,蚂蚁森林让超过2亿的支付宝用户通过玩游戏来种树,蚂蚁森林项目已经种下了超过5552万棵真实的树木。
可能有人反问:要植树,你就花钱去植树嘛,为什么非要弄一个种树的小游戏,让我们收集够了能量才给种树呢?
马云说:“做公益跟做慈善不一样,慈善是给予,公益在于参与。”蚂蚁森林让用户参与公益的门槛和成本都大大降低,所以才有2亿人参与进来。而达到种树条件的用户,是确实可以通过编号找到自己种下的那棵树的。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对个人来说价值无限。
科技,降低了参与公益的门槛,提高了参与公益的便利性和趣味性,让更多普通人都能参与到公益中来。
让更多人信任公益
很多人在聊到关于捐款的话题时,大都会对捐款的最终去向抱有疑虑。曾经火爆朋友圈的“一元购画”也被人质疑捐款的使用是否能够落实到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儿童。
互联网科技公司在这方面就有先天的优势:互联网科技业务的盈利能力已经足够强,强到大家可以对他们产生足够的信任。但仅仅是基于认知上的信任,还远远不够。现在,他们想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来提升公益项目的透明度,从而强化用户对他们的信任。
比如在蚂蚁森林这个公益项目中,利用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捐赠者可以勘查自己用爱心种下的森林对环境的改变作用,从而让每个人在茫茫树海中都能“感受”自己的树。在淘宝“我的爱心足迹”栏目中,用户可以明确地看到自己每一笔订单中,公益卖家捐出的钱用到了哪个项目,去了何地。
倘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让每一位捐赠者都能够很方便的追溯到所捐财物的去向,这无疑将对整个公益事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让公益的外延更加广泛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公益就是给人捐钱,但是互联网科技改变了这个观念。在假疫苗事件期间,阿里巴巴工程师连夜做出了疫苗批号查询系统,让人们对“用科技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多年来,全国各地拐卖儿童案件时有发生,公安部联合互联网企业建立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员”系统。这个系统基于钉钉的移动打拐平台,由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打拐办主导、阿里巴巴集团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了“互联网+反拐”的技术手段。今年,300万“饿了吗”骑手小哥也接入“团圆”系统,蓝衣其实不但能送外卖,还能把孩子送回家。
在蚂蚁森林,你每天搜集能量,就是在做公益。在“公益宝贝”项目中,“买买买”就能做公益。在今年的“95公益周”中,淘宝搜索“95公益周”,还可以抢“福包”捐助公益项目、用“笑脸相机”测福气值献爱心、参加“益起来”明星战队帮助贫困乡村小学修建阳光跑道……
逛着淘宝就把公益做了,走着路就把跑道捐了,养着蛙儿子就保护了濒危动物,种着虚拟的树就保护了荒漠……公益的外延被因为这一件一件的小事儿而变得无限大。
让更多人参与公益
不管是降低参与公益的门槛,还是提升公益项目的公信力,或者扩大公益的外延,共同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中来。
一个公益项目有上亿人次的参与,传统的公益机构几乎无法想象,但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这并非天方夜谭。
马云说:“慈善改变别人,公益改变自己。”捐了一块钱,种了一棵树,真的能改变这个世界吗?世界没那么容易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人们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心。
越多的人参与公益,公益的理念才会深入越多人的心里,这个世界才会慢慢变好。让更多人更容易地参与公益,这就是互联网科技的力量。
从公益是有钱的小部分人做的事,到整个社会都能参与公益,观念因科技而转变,科技也因为人们的选择而变得有温度。
科技和公益,可能互为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