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专辑02】试论茶花女悲剧映射出的社会悲剧的根源!
导语:
曾经写过的一篇论文。当时写的时候,就在心中与自己约定,五年后展示出来。现在掐头去尾分享出来,欢迎评论。
[ 关键词 ] : 茶花女;戈蒂埃;小仲马;悲剧文学;社会性格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小仲马的《茶花女》都是我为论文选择的材料,爱之所趋,必会全力以赴,在十分相似的两部爱情小说中,让我下决心来写”茶花女”,把“茶花女故事”作为论文材料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女主角的死亡触动,不是因为“维特故事”不感人,而是因为......去探究:“茶花女故事”寓于普遍悲剧中的特殊原因。
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中,有意识创作悲剧而且成就极高者唯有莎士比亚一人而已,其他人的悲剧作品大部分来源于其亲身经历的触动,当欧洲作者们自以为是地称“读者喜欢大团圆结局”的时候,小仲马敏锐地发现,只有悲剧作品才能成为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灯塔,喜剧是用来给人希望的,悲剧是用来给人思考的,小仲马成功地让一代又一代人思考,在这个逐步完善的世界中,为什么还会不断地出现悲剧?
下面我来结合《茶花女》这部世界名著,给出我的探究结果:
一、作者的意图:外部观念渗透了人的灵魂
故事中的玛格丽特·戈蒂埃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妓女,透过这个妓女的行为,我们或许可以分辨出,哪些是自己似曾相识的经历,哪些是作者试图表达的观念。作者和主角是分裂的同一个人,这一个人就是普遍意义上的人,不管是作者斧凿痕的部分,还是真实发生的部分,都透露出同一个信息,外部因素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心境,外部观念渗透了人的灵魂,促使社会性格转化为个体性格的一部分。
作者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在《茶花女》的整个过程中,映射出悲剧最隐晦的源泉:悲剧一直被无意识地模仿。发展是因果相连的过程,因果互动,个体心境导致群体观念形成一定的模式,群体环境导致事件必然服从一定目标,最终让个体为所谓的道德伦理、家族荣誉、社会价值而牺牲自我。
社会观念影响个体心境,而社会观念与个体心境的综合,决定事件的发展方向,形势导致需求,需求引发投机,投机转化因果,对于爱情悲剧,不论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存在着相似的地方,在《茶花女》中,是从悲到喜再到悲的模式,悲剧的直接原因来自于男主人公的父亲和玛格丽特戈蒂埃所谓崇高的牺牲精神,在我看来,玛格丽特·戈蒂埃的爱情是愚蠢的,像男主人公的父亲一样愚蠢,他们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人性特征。真正的爱情是平等的,是外界原因改变不了的,这就像《神雕侠侣》中杨过、小龙女和黄蓉的情节,之所以《神雕侠侣》结局喜剧的原因,仅仅是幸运,因为小龙女幸运地没死,如此相似的故事情节来自于社会个体无意识的模仿,这是群体性的共振效应,假设玛格丽特·戈蒂埃没有选择向男主人公的父亲妥协,假设男主人公没有去旅行,谁能证明事情的发展一定会如男主人公父亲预测的那样是个悲剧未来呢。
但事实上,没有人敢去尝试,仅仅因为有一两个人失败了,私奔不容于世的悲惨过往,让无数的苦命鸳鸯退缩了,何其相似的故事总是有着同样的模式,自人出现以来,重蹈覆辙的例子多不胜举,大多数人说这是阴差阳错,其实原因仅仅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束缚,而束缚源于环境观念对我们灵魂的逼迫。
不管是作者有意刻画,还是真事如此,外部观念渗透了人的灵魂,面对未知的危机,主动放弃的悲剧模式从潜意识中阻碍了喜剧发生的可能。
二、故事的思考:社会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
玛格丽特·戈蒂埃的爱情经历和玛丽·杜普莱西的家庭经历是极其相似的,玛丽·杜普莱西的母亲和父亲吵架,玛丽·杜普莱西的母亲在一个有钱人家中待了一段时间,便跟着这家主人离开了法国。玛格丽特·戈蒂埃与男主人公发生矛盾,玛格丽特·戈蒂埃在一个有钱人家中待了一段时间,然后跟其离开法国。这么相似的情节不禁令人怀疑,它们有着某种潜在的共同原因。
随着人类的繁衍,群居已经是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脱离群体面临被攻击,被整个社会的道德和环境所攻击。
“茶花女”故事的悲剧主要来自于道德,道德是群体观念的主体部分,群体特征是社会性格的主体部分,当茶花女年幼的时候,她遭受的是一种来自亲人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当她来到巴黎的时候,她遭受的是一种来自名利和环境的双重诱惑,当她恋爱正浓的时候,她遭受的是一种来自父权和未来的双重考验,这些不同的内容存放着同一个主题--道德。
当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到一定程度,意识就会形成定向模式,影响到每一个人,就会成为行为习惯和潜意识,这些行为习惯和潜意识在当时的巴黎就表现为浮华和虚伪的社会风气,也就是社会性格的表层现象。
人体各部分机能运转起来,就是身体,身体产生意识,就会形成性格,社会性格的形成也是如此,在道德的背影下,每一个个体的道德尺度倾斜,使得偏离这一已倾斜的道德的人们心惊胆战。环境观念影响到个体心境,进而改变整个事件发展的轨迹,在抗争中,胳膊拗不过大腿,悲剧就是必然。
男主人公就是因为道德阴影的阻碍,信心动摇,茶花女就是因为道德阴影的谴责,避福趋难,公爵、伯爵、家庭、朋友以及陌生人的言论和行为其实造不成他们多大实质性的伤害,可他们却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无畏的付出和猛烈的报复,这固然值得同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谁能说悲剧的原因不是来自他们自己呢?
当社会性格强大到使人迎难而止,不坚定的信念就会退缩,愚蠢的付出就会应运而生,缺少沟通的付出,没有运气的照顾,便会化作悲剧的必然,必然来自于个体心境和社会性格的冲突。
三、作者与作品:自由超脱摧毁了人的方向
自由是作为人的一种梦想,是理想之上的存在,这在《茶花女》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从这个方面来概括故事的内容就是:男主人公和玛格丽特·戈蒂埃为了自由的爱情而抗争,在试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玛格丽特·戈蒂埃使用了一种错误的方法,导致故事乍然终止,因为故事的主角之一死了。
玛格丽特·戈蒂埃的死亡是一个有准备的过程,在同男主人公遭受环境观念的打击之后,更是在心底受到个体心境的影响,最终离开了男主人公,接着不堪忍受男主人公的摧残,在身心疲惫中死亡。
悲剧在更多意义上是梦想的破产,梦想高于现实,源于现实,追求自由是梦想的潜在目标,当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人生时,就会产生理性的悲剧,也就是文学作品诞生的需求,作者在迷茫中寻找人生方向,就像男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巴黎寻找真正的爱情。
对于作者,小仲马童年的不幸经历产生悲观的个体心境,所以说,环境观念的压制导致悲剧的必然发生,这与自由意识的冲突就成为了悲剧作品的另一个原因,对于作品,男主人公与玛格丽特·戈蒂埃之间相隔着无数挡路人,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情取向,一路艰辛,新的意识与旧的思想产生矛盾,导致他们的爱情在幸福中产生歧路,玛格丽特·戈蒂埃错误的牺牲换来男主人公永远的悲剧。
追求自由而不可得是有关生活的绝对命题,在这个死定律中,每个人都想冲破,却都无力改变,于是,迷茫了,于是,选择了,失去方向的两个人,在居心叵测的人和事的引导下向着悲剧走去。
悲剧在自由和束缚中徘徊,就像天平停留在悬崖边缘,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平衡,急于选择是悲剧增重的桥梁。
四、读者与悲剧:悲剧修辞用到了人的使命
虐心的爱情是读者最爱,作者所趋。作者受经历和时代的影响产生作品,作品与读者的共鸣产生涟漪,在共性经历的发酵下,读者读来,喜则更喜,悲则更悲,所以说,人性有一种本能的特点,无意识夸大悲剧。
作者有意识地使用悲剧,让生活的苦难深刻化,具体化,同时也夸大化,作为一个文学家,小仲马知道,文学以拯救为本,拯救以共鸣为要,共鸣以悲剧为佳,悲剧以苦难为材,苦难以生活为源。
人的使命要么是改变自己,要么是改变社会,具体化的文学悲剧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文学家的使命则是改变世界,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这一例更多的来自于思想上的普通人,读者一般处于二者之间,所以看到悲剧他们跟着伤心,看到喜剧他们不由兴奋,让读者伤心才能更清晰地记住,所以,悲剧作品的影响也比喜剧作品巨大。
作者有意识地引导读者体验悲剧,认为悲剧是生活的真相,其实,悲剧是浓缩了世界很多悲剧的精华而成,为了让读者记住,不服从生活法则则会产生悲剧,这是很多作家写悲剧的缘由,与此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悲剧往往是零散的,大多不为人所知,正如《茶花女》的开头,作者是机缘巧合下才得知了整个故事,除了亲身经历的部分,虚构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夸大痛苦,警戒世人。
作者小仲马的文学使命产生了悲剧倾向,悲剧经历得到宣泄和烘托,使读者在共鸣的同时,觉得这是世间少有的悲剧难题,读者与悲剧,来自于一种无意识的供求关系。
悲剧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本身具有目的性,这是仅限于文学作品中悲剧产生的原因之一。
五、启示:论文结论
本文通过有目的的悲剧因素、偶然中的悲剧因素、必然中的悲剧因素、文学手法中的悲剧因素,来探讨悲剧在社会性格的促使下如何运作,如何相互影响最终产生悲剧。
下面梳理内容,总结出论文所要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