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领读《名人传》03/09-贝多芬传(下)

2020-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程子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是关于《名人传》的第3篇文章,也是关于贝多芬的第3篇文章。

一、永恒的爱人

贝多芬突然中止了《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一反常态,在完全没有打草稿的情况下,写出了《第四交响曲》(1806年),而且是一气呵成。

因为在这时,他又看到了幸福的曙光。

在贝多芬刚到维也纳的日子里,特蕾兹还只是个小姑娘,贝多芬是她哥哥弗朗斯瓦尔伯爵的朋友,她跟着贝多芬学习钢琴,在这个过程中对他暗生情愫。

1806年,贝多芬与特蕾兹兄妹俩到匈牙利的马尔车瓦萨的家里做客,他们在那里彼此相爱。

同年5月,贝多芬与特蕾兹•德•布伦瑞克订了婚。

再凶狠的狮子,在恋爱时也会收起自己的利爪。

《第四交响曲》就像是一朵纯净芬芳的花,散发着贝多芬一生中最平静的日子里的芳香。

人们会发现,此时的贝多芬正尝试将自己的才华与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大众所喜闻悦见的东西相融合。

这种源自爱情的融合精神,对他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是:他精力充沛,积极开朗,风趣幽默,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即使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能做到忍让三分,并且穿着得体,很健康,好像稍微有点儿近视。

在无比幸福的这段日子里,贝多芬获得了持久的自制力,他的才华也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比如古典悲剧般的《第五交响曲》(1805-1808年),强劲有力的《热情鸣奏曲》(1807年),夏日天堂神圣之梦的《田园交响曲》(1808年),以及为心上人特蕾兹所作的那支充满梦幻与畅想的《第78号钢琴奏鸣曲》(1809年)。

此外,贝多芬还给“永恒的爱人”特蕾兹写过一封没有标注日期的信:“我的天使,我是一切……我爱你就像你爱我一样,但爱得或许更加强烈……我的思念如潮水般奔向你,我永恒的爱人,那些思念时而欢快,时而忧愁……啊!上帝!相爱为什么注定要分离?我的生命,此刻,充满了忧伤……”

然而,这美好爱情所带来的幸福感仅仅延续到1810年。

也许是因为两人在金钱和地位上的差异太大,或者是因为贝多芬等待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或者是他觉得严守两人亲密关系的要求让自己倍感屈辱。

总之,婚约解除了。

但两人好像还一直保持着年轻时候的默契。直到特蕾兹生命的最后一刻(1861年),她依旧深爱着贝多芬。

而贝多芬也是始终如一地爱着她。

1816年,贝多芬曾说:“每当想起她时,我的心都像我们第一次相见时那样怦怦乱跳。”

同年,他写下了六支寓意深邃的乐曲,名为《献给遥远的爱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二、荣誉、力量与美德

从1810年开始,贝多芬再次孤身一人。

此时,他的荣誉纷至沓来,他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所在。

他任由自己的脾气肆意发泄,不再顾忌社会或者他人的看法。不修边幅,举止放荡,就是他的日常。不管面对谁,他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1812年,他曾这样说道:“除了美德,我不承认还有什么高人一等的标志。”

同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如同一条泛滥的河流淹没了两岸的村庄那样的欢快,是那样的坦白,那样的无所顾忌。而《第八交响曲》的曲风很奇特,仿佛悲剧与闹剧交织在一起,有一股大力士般的强悍但也充斥着孩童般的纯真。

1814年,贝多芬的声誉达到了人生顶峰。在维也纳大会上,他被视为整个欧洲的荣耀。

在这段鼎盛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战争题材的作品,如《惠灵顿的胜利交响曲》(1813年)、《德意志的复兴》(1814年)、《大功告成》(1815年),这些应景的作品都让他名声大振,而且比以往创作的那些作品带来的声望要多得多。

这样的名声让贝多芬甚至有些许膨胀。

比如,在耶拿战役后,他曾对拿破仑有如下评论:“很遗憾,我对战争不像对音乐那么内行!否则,我一定要将他击败!”


注:耶拿,德国图林根州城名,1806年,拿破仑曾于此地大胜奥地利军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三、用苦难赢取欢乐

短暂的荣耀之后,长期的悲惨与痛苦悄然而至。

一个浮华造作的城市难以容纳一个高傲孤立、狂放不羁的天才。

贝多芬从未真正爱上维也纳这座城市。

1814年维也纳大会之后,这座城市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轻艺术而重政治。音乐的品位也被意大利化了,时尚潮流导向了罗西尼,贝多芬的音乐被认为过时了。


注: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其歌剧《唐克莱德》一经问世便轰动整个德国音乐界。


此外,由维也纳三位最富有的贵族:鲁道夫公爵、洛布科维兹亲王和金斯基亲王每年支付给贝多芬四千弗洛令的生活费也没有按照约定如期支付。

贝多芬的朋友们和保护人,死的死,散的散。

1812年,金斯基亲王逝世。

1814年,李希诺夫斯基亲王逝世。

1816年,洛布科维兹亲王逝世。

此外,在1815年,贝多芬与儿时好友斯特弗•迪•布勒宁交恶,他更加孤独了。

他在1816年的手记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而且健康状况持续恶化,肺病(1816年)、急性关节炎(1820-1821年)、黄疸病(1821年)、结膜炎(1823年)接踵而至。

他只能通过笔谈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

1824年,贝多芬在指挥《第九交响乐》时,全场沸腾,可他根本听不见排山倒海的鼓掌声。直到一位女歌手拉起他的手 ,请他转过来面对观众,他才看到久违的景象:全体起立、挥帽致敬、鼓掌喝彩。此情此景,无比激动,也无比哀伤。

他远离人群,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唯有大自然能给他些许慰藉。

在维也纳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沿着城墙转一圈。

在田野里,他常常独自散步,无视风吹日晒。

即便深陷忧伤的深渊,贝多芬仍然歌颂欢乐。

他为《欢乐颂》谱曲,并纳入《第九交响曲》中,把欢乐带给了所有人。

然而,压垮最后一根稻草的竟然是他的侄子。

1815年,贝多芬的弟弟因肺结核逝世,遗留下一个儿子。贝多芬视如己出,把温情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

可是,这个孩子却一次又一次辜负了贝多芬的爱与信任。

贝多芬原打算让他接受高等教育,但他执意要经商。后来又染上赌博,欠下大笔债务。

贝多芬的伟大情操不但没有成为这个孩子的榜样,反而激起了他的叛逆心理。他曾说:“我更加堕落了,因为伯父希望我上进”。

1826年,这个侄子居然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他并没有死。这个事件让原本心力交瘁的贝多芬更加绝望。

同年11月,贝多芬由于着凉患上了胸膜炎。为了侄子的前程,他不得不四处奔走,在回维也纳不久后便病倒了。而他的侄子居然忘了及时给他请医生。

贝多芬的病情不断恶化。

1827年3月26日,在一场夹杂着雪花的暴风雨里,在电闪雷鸣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

这是他一生悲剧的终结。

他是悲伤的代表,一个世界不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并把这份欢乐奉献给世界!正如他所说:用苦难赢取欢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至此,关于贝多芬的3篇文章到此就圆满结束了,感谢你的阅读与陪伴,希望这些内容能开拓你的视野,并对你的人生有所激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