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们的故事
掩卷。最是记得的是关于先生们的几个小故事。
张伯苓戒烟
张伯苓是南开校史上会永远铭刻着的名字。他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南渝中学(重庆南开中学),并称“南开系列学校”,成为民国时期中国私立学校的典范。他是西南联大创办人之一。
张伯苓提倡“镜箴自鉴”和“考美”。镜箴就是在教学大楼和办公楼面对正门,竖一大镜,镜框镌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要求师生,对镜自鉴。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的考核。
南开中学除了新颖的西式教育之外,学校管理也十分严格。学校里有不少官二代、富二代,富家弟子吸纸烟当时是时髦。每次假期回来的训育课,学校要检查手指的熏黄和口袋的烟味。一次一个学生质问校长:“您叫我不抽烟,您干吗还抽烟呢?”张伯苓一时无语,当即把烟袋撅断说:“我不抽,你也别抽!”回到校长室把吕宋烟扔到痰盂,校工连呼可惜。而张伯苓从此坚持戒烟,一生再没有吸烟。
陶行知的四颗糖果
陶行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黍麦稷菽下工夫”是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学校当年写给自己的一副楹联,表露出他对农事、对乡村、对农民的深情。
1926年,陶行知用“平民都听得懂的语文对中国教育弊端作了尖锐批评——
“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读了,有没有觉得过了近一个世纪,教育仍是过去的死样子?
关于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流传着一个“四颗糖”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前就读到过,在《先生》一书中复又看到,居然热泪盈眶。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这四块糖果,第一颗代表着关爱,第二颗代表着宽容,第三颗代表着信任,第四颗代表着激励。
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如今看来仍不过时!在他看来,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
代陈寅恪教授挨批斗的学生
按现在的说法,陈寅恪是典型的官三代、富三代。他的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你陈三立是著名诗人,“清末四公子”之一。
陈寅恪早年留学日本,后又自费在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的学校就读,会8国语言。
1966年“文革”爆发。先生的家被抄,助手黄萱和护士被赶走,高音喇叭每日在床头吼叫,大字报贴满屋里屋外,妻子唐筼饱受拳脚之苦,就连瘫在床上的先生本人,也差点被用箩筐抬到会场批斗。
据女儿后来回忆说:当时本来要把陈寅恪抬出去批斗,要真如此,肯定就活着回不来了。但是后来那些人却没有来,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刘节代先生去挨批斗了。
刘节是陈寅恪的清华早年弟子,当时是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教授。造反派粗暴地殴打了刘节,还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如此师生之谊,朋友之道,当如学术的承传,泽被后世。
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