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育在他的手指尖上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他对阅读的重视,二是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阅读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所重视,“全民阅读”正在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改变社会、提振民族精神的利器。与阅读相比较,劳动教育好像仍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多年来被淡化、弱化和忽略。
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一书中多处阐述劳动教育在儿童智力开发、思维品质发展乃至儿童整个身心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育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儿童双手“觉醒”过来的时候,思维也随之觉醒。在《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一章中他讲到,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进入集体的生活,要使热爱劳动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回顾我们国家教育发展史,劳动教育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建国初期,我们搞过洪洪烈烈的劳动教育。政府尝试实行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以求在低投入的条件下提高人民的整体文化和技术水平。同时,在建国初期的劳动教育问题上,政府与学界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进行了诊断。当时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教育不应该作为一种社会的上升通道, 因为“教育作为社会上升通道,对应着社会中职业的贵贱差别,而职业贵贱等级的基础是‘劳心’和‘劳力’的分离,是对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轻视,说到底是对工人和农民,尤其是对农民的轻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尝试并没有得到坚持。
文化大革命十年可谓是劳动教育最热毛的阶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城市到乡村,所有学校以劳动教育为主科,下车间进农田,什么语数英物理化都不如劳动最伟大。1977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高考的恢复是不是拉了中国应试教育的序幕,我说不准,但是劳动教育逐步淡化,智育教育领头挂帅是不争事实。
随着“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成为每个中国家庭中的“皇帝”、“公主”。自古以来,皇帝、公主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儿,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以后出生的孩子,从一出生劳动机会就被家长剥夺了,他们只知道面包是用来充饥的,衣服换下来是有人给洗的,他们只管读好书考好试,期末拿个好成绩。成长过程由于缺少劳动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差,鄙视劳动观念严重,好吃懒做成为这几代人的通病。
国家意识到劳动教育的边缘化给儿童成长带来的不利,近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
劳动教育被重新获得重视,符合中国国情合乎时代要求。作为学校如何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开齐开足劳动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把劳动教育课落到实处。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就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基地,这里有学生自已栽种的各种果树。
二.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在苏霍姆林斯基学校果园里,不同年级学生参加不同强度的劳动。高年级学生运肥、挖坑,低年级学生培土、浇水,共同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三.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学校可以把这个劳动周设计成不同的节日,彼如耕种节、收获节、分享节,赋予劳动周特殊的纪念意义。
四.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提高教育效果。劳动教育不只是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劳动作业,提供一定的劳动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和人才观,树立自食其力的生存意识,努力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新的社会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不仅对劳动教育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论述,家校共育、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方法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依然有很强的指导价值,不愧是一部永不过时的教育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