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不在1945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在领教了两颗美国的原子弹后宣布投降,在此前5月8日,德国在柏林被攻克以后,也宣布投降,东,西方两个法西斯国家的投降,标志着二战的最终胜利。
然而,真正的战胜却不在1945年。
德,日的投降得益于雅尔塔等会议下建立的联盟体系,而最终能够促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除了得益于奋战各国的努力合作,一方面也来自于德,意,日的反面刺激。
而这些在1940-1941年间,在英国伦敦被德军的飞机轰炸的体无完肤时,在日本在东南亚一日千里时,在斯大林自以为是的刚愎自用时,在罗斯福坐在他的轮椅上发表讲话时,便已经注定。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伊恩·克肖在他的《命运攸关的抉择》中阐述了那些最后能够决胜千里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倔强的英国绅士
当不可一世的法国陆军在德军的闪电战前分崩离析的时候,在整个欧洲,只剩下大英帝国,然而这个帝国却只能依靠英伦三岛,美国也好,其他自治领也好,都无法在短期内对此时的女王所在提供任何实质性帮助。
现在英,法为它们原来的绥靖政策付出代价的时候,法国已经报应不爽,现在轮到英国了,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丘吉尔然而当那个老派的英国绅士在1940年的那个夏天,发表了热情的演讲后,这个做过军官的的老绅士,傲慢,自负,可是在面对强大和咄咄逼人的德国时,却坚韧不拔,孤独的倔强着,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独自抗战的决心:
我们将不惜代价保卫自己的家园,我们决不投降。
即便英伦三岛沦陷,大英帝国和英国舰队也将在海外继续战斗。
即使此时的联合王国如此虚弱,几乎无还手之力,但有如他一般倔强不屈的领袖,整个大英帝国也都倔强着,直至打了场漂亮的不列颠空战,直至支撑到美国的援助,也直到胜利。
未来的世代将会铭记,在英国坚持独自战斗的关键问题上,那个叼着雪茄,举着V型胜利姿势,傲慢无比的老家伙。
希特勒的三个神助攻
这三个神助攻分别是:进攻苏联,对美国宣战,屠杀犹太人。
其实这些不能说是希特勒无意间的决策,1940-1941年间,希特勒下定决心做的这三点都是德国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然而正是这些行为,刺激了盟国们的紧密结合。
谁能想到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初衷,竟然是为了断绝英国抵抗的希望,因为斯大林当然希望祸水西引,大陆尽头还有海峡另一端的英伦三岛,一旦德国解决了英国,自然掉头东向,所以美国的援助虽然英国暂时指望不上,苏联还可以援助,虽然丘吉尔非常讨厌共产主义,此时生存最重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希特勒为了断绝所谓英国在大陆的最后一个主要盟友,依然走上了当年拿破仑走上的路线,在1940年的夏秋之际,希特勒就下定了决心,他不愿意错失任何一个机会,更可况他已经在东欧做好了准备。
当时间到了1941年的夏秋之际,自负的元首又接着送出了另外两个助攻。
日本进攻了美国,根据《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德国宣布在1941年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这一切都来源于元首的安排,即使他不层跟他的顾问和将军们商议,即使他未做任何后勤准备,他就决定向这个强大的对手宣战了。
不列颠空战这在德国方面很多人眼里看起来是个疯狂和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要对美国宣战,此时两国还没有什么正面冲突,难道就因为那一纸合约,这是个致命的失误,从这一刻,德国最后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因为从后来结局看,正是美国在欧洲战争的直接介入,使得德国西线最终崩溃。
而希特勒宣战的原因主要是两点:
一是在美国犹太人的力量强大。他认为犹太人在英美金融界的控制已经对德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更可况美国还在大西洋上不断的援助英国,两国产生更多的摩擦矛盾。
二是对美宣战可以拉拢日本。日本在东方势如破竹,希特勒希望借此拉拢日本,日本可以在东方提供支持,合力击败苏联。
而对美正式宣战第二天,希特勒就开始又一次阐释了他的所谓犹太人观点,光在1941的夏秋两季,在苏联,在整个欧洲,就已经有大规模的犹太人被杀戮。
至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暴行,伊恩·克肖院士在《命运攸关的抉择》中提道,这是一种病态的,妖魔一般的反犹主义意识形态在作怪,希特勒甚至认为只有消灭了犹太人,战争才能算最终胜利结束,各种集中营惨案层出不穷,苏联,波兰,土耳其等等。
而面对如此暴行,只能换来更多反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小日本的大决心
1940年的夏秋,当希特勒在柏林盘算怎么能够击败苏联的时候,东方的日本却在盘算着怎么抓住如此好的时机蛇吞象。
欧洲战场各国大战,英法在东方实力大减,此时的日本在中国战争陷入持久战中,人力和财力越来越难以支撑,偏偏中国又抗战到底,日本想要通过英美等国斡旋和谈,从而从中国战争脱身的希望随着英美等国的态度逐渐强硬而渺茫无期。
日本向中国投降战争打的都是钱,既然和谈不成,中国战场是日本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那就只能南进,趁此英法无法东顾的良机,南下东南亚,太平洋,如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以便以战养战。
美国此时跟英国穿一条裤子,又是太平洋上唯一的有生力量,那么南下就要跟美国发生冲突,美国甚至要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这就更加不能容忍了。
既然南进是必然,开战是必然,那就只有速战速决,先下手为强。
更可况德国此时在欧洲战场势如破竹,潜艇又如此无敌,于是日本在1940年7月定下了南下与美国作战的决心,并于德国,意大利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珍珠港事件也就不远了。
珍珠港事件于是在一年后的1941 年的11月,日本在世界战场的战略计划,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都已经接近完成,12月7日偷袭珍珠成功后,日本马上对美,英等国宣战,只是四年后,被打的匍匐在地,换来了两颗原子弹的报复。
胜利的天平在大洋彼岸
当德国几乎击垮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独步天下的时候,已经在竞选史无前例第三任的罗斯福总统还在承诺着要奉行美国的中立政策,没办法,不管心里怎么想,选举嘛,总要拉选票。
可是大洋彼岸爱抽雪茄的小老头却急的焦头烂额,因为他的整个战略都是建立在美国最终参战的假设上,他着急,罗斯福也急,他对德国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威胁很是清醒,可国内民意不是他暂时能左右的,他需要引导民意,最好在有点外部条件推进。
欧洲战场形势的变化之快,德军的横扫千军,丘吉尔的伟大演讲,英军的顽强表现,美国在对待英国援助问题进入了关键阶段。
当罗斯福当选为总统后,随着《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世界各国阵营的大势逐渐清晰,罗斯福以他卓越的演讲能力对社会各界发表了“炉边谈话”,阐述了援助英国的必要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美国决定对英国进行援助。
从1940年5月,到1941年5月,美国对英的援助之路终于艰难成行,尽管还有很多人反对直接参战,但同意美国援助就已经迈出重要的一步。
罗斯福总统在这样的困境中,谨慎小心,行动缓慢,但却能把美国民众紧密团结在他周围,而一旦当有敌对国家对美发生侵略行为时,美国的举国团结一致将被证明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敦刻尔克大撤退因此,面对德国潜艇的屡次挑衅,罗斯福在1941年10月发表演讲时候,甚至宣称已经命令美国海军只要发现德国潜艇就可以直接消灭,虽然政府没有要求国会宣战,当然,解脱这些束缚,最终还是要等到珍珠港事件的到来。
领袖的刚愎自用
当德军在西欧战场一日千里的时候,当希特勒在柏林筹划入侵苏联作战计划的时候,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在1941年五月的时候,还在警告他手下的将军们:
你必须明白,德国永远不可能主动进攻苏联……如果你在边界挑衅,或者未经批准擅自调兵,小心你的脑袋。
看到领袖如此的刚愎自用,我忽然想起来了在中国宋朝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中,宋军主帅韩琦对临阵指挥的大将任福的嘱咐,按照他制定的行军路线行军,不能临阵变化,不能出现差错,不然“苟违节制,有功亦斩”。
好水川之战,宋军大败,苏联,当然也败的更惨。
不管是德国的欺骗做的很好,还是双方签订所谓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都是对德国好处大大的,可以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知道希特勒和他的德国跟苏联可能会有一战,但是他想尽量避免早开战,他要正军备战,整个1940年到1941年都在整军备战,但不是那种全员性的,他担心哪怕一点点刺激都会对德国造成刺激,他担心会遭到东方日本和西方德国的两面夹击。
为此,斯大林不惜一切代价的避免与德国发生战争,至少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推迟战争,即使德国侦察机飞进苏联领空进行空中侦查,领袖也不愿意刺激对手,选择放弃武力威慑。
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这一年中,苏军备战也不充分,防御方向也发生错误,军队,政府干部阿谀奉承,不干实事,这一切都来自于领袖的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自我欺骗甚至是幻想。
接着苏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才被打醒,可最后带领苏联人民从这场战争中充满勇气的恢复过来的,还是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的领袖。
在《命运攸关的抉择》里,伊恩·克肖也提到了意大利在1940年对世界的非分之想促进了三国轴心的形成,刺激了整个世界国家阵营的划分的。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二战间的整个世界各国军事,政治形势的变化,果然如孙子所说。
二战的胜利结束是在1945年,但通向胜利的道路,早在1940年到1941年间就已经由上面各国交织所做的影响世界命运的决策铺就了。
穷兵黩武,好战必亡,居安思危,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