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可以让我们在低迷中满血复活的路径和可能性——C&B15班传记

2016-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理学工作者_张旭兰

关于两次课程的关键点:

传记式自我观察单元,以《温尼科特传》这本书为理论基础,张洪喜老师带领大家逐渐进入客体关系理论的深水区,这两次课越来越深的进入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这个层面上:在最早期阶段,母亲因为自己年幼时被剥夺的愉悦,而嫉妒自己孩子的愉悦,而这成为恨与攻击的源头,母亲没有补偿性的自我向度的调教,而是仍然冲向了过去的阴影圈固着的恨意与攻击。孩子的发展中性兴奋是本能经验的先决条件,从局部兴奋到整体兴奋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路径一旦发生移位,就可能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可能形成灾难性的后果。内化恶的母亲形象,性兴奋发展的整合不能,都可能会带来退缩、退行、甚至退化的后果。第六次课中,张老师用温尼科特的四篇论文串联起了原始情绪发展、母亲的分娩创伤以及孩子对于母亲焦虑性防御内化的过程这些心智发展中的核心内容,并展开了,在这个过程中,身心的辩证关系以及身心对心智的影响,以及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遇到的客体是如何激活我们的早年客体的。

在这两次课中,我将在几个点上进行展开和思考:

母亲对孩子的控制、孩子内化恶的母亲形象的后果、局部性兴奋与整体性兴奋机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绝望与生产力、原初情绪发展和攻击性、心智和心神的关系:

如果跟你说“母亲不要她的孩子快乐,不希望孩子找到成就感”,我想你一定会有各种理由对此反驳,甚至可能引发你的愤怒。在各种文学作品或者新闻报道中,不乏关于母亲亲手杀死孩子的故事和报道,人们对此类要么当成故事隔离自己的感受而走过看过,要么愤恨的咒骂这个母亲没有人性,该杀该死!

但是,我们可否想过,在成为母亲之前,每个母亲也都是和其他人一样的一个个体,她们有自己的经历,也曾有过创伤、有过内心的丧失感、有过内心的不被满足、有过被拒绝之后的自我包裹。她们带着这一切生活着,不曾正视,更未曾解决。当她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她们经历十月怀胎以至分娩的痛苦的时候,带着所有的经历和未曾解决的创伤,她们在这个分娩的阶段更加强烈的需要家人的呵护、陪伴和温暖。母亲在这个阶段上与亲密关系之间的关系品质重要的影响着一个母亲的分娩期焦虑程度,而与此同时,母亲的情绪状况影响着孩子的客体内化、情绪发展以及心智发展的状况,母亲早期对孩子的影响直接链接着孩子的心智的基础性发展阶段和底盘。进而也就影响着孩子成年之后当经历挫折的时候的应对能力以及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自我调整的水平和能力!

这种模式不仅仅存在于母子关系当中,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关系的建立,是否曾经思考过,你是否经常打着“奉献”的名号对他人进行隐形的控制呢?当你认为自己是为了他人而奉献自己的时候,可否感受过当对方不像自己期待的那样对待自己的时候,自己又是什么感受呢?在以母子关系最为典型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穿着“奉献”的外衣对客体实施控制,被控制者要么进行反抗而关系无法达成和谐或者妥协,要么被控制者陷入被控制的“温床”,在被控制中“享受”着一切的同时逐渐遗忘自我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当有一天被控制者试图迈出这个圈地的时候,关系便很可能陷入一种岌岌可危的混乱之中。

在母子关系当中过多的控制,会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感而采用一种防御式隔离,这样的孩子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甚至无法感受到别人喜欢自己。如果在治疗室中,对于这样的咨客很重要的就是治疗师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通过抱持性环境建立理想化关系,在安全信任的理想化关系模式中,治疗师通过理想化关系逐渐重构咨客的关系模式,增大安全半径,从而调动咨客的活性,通过乐趣激活咨客的内在活性,只有乐趣起来了,活性好了,咨客也就有了向外链接和拓展的基础,而不仅仅是被困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封闭性模式之中。

很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一个冷美人遇到一个人,这个人激活了这个冷美人内心的火山,从而使冰美人变成一片热带海洋。但当我们看到冷美人变成热带海洋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够忽视的是冰山的外表在表达怎么样的隔离,以及热带海洋又是何等的炽烈,越大的冰山,压制的也将是越猛烈的火山!

回到客体关系和《温尼科特传》上面来,温尼科特关于性兴奋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呈现出来了:“性兴奋是本能经验的先决条件,局部兴奋,对整合的人格而言是促进整体性兴奋的一部分,而一个重大的本能位置若只有纯然局部的满足,对个人整体而言其实是受挫的。”

性兴奋保持不被满足,也就保持了一个需要的活性。这里的性兴奋的格式就是能量,关系、热情、活力、体验上的渴望,都是性兴奋的变体。当内心能量的投注不被满足,让你不会持续处于舒适区里,加上良好的驱力控制,能量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而马上的满足是局部性的满足,持续的局部满足使得这个满足的路径停滞、固化,而无法转化,更无法发展成为一个多路径的、整合性的网状路径模式。那么,这个局部单一的路径一旦堵死,就很容易形成全部崩塌的状况。

说了那么多一个人在发展阶段的发展路径以及母亲在孩子成长阶段的作用和重要性。我们来看看对于孩子和成人,这样的影响又分别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对于一个儿童来讲,母亲的功能至关重要,是滋养孩子成长的重要来源,但是,如果是成人,是一个已经内化过很多抑郁焦虑的母亲的成人,母亲已经不再成为孩子滋养的来源,也无法再对孩子形成滋养,这个阶段,需要的并不是母亲的功能,而重要的是修复母亲的形象,修复那个已经被内化并且持续影响着这个成人、制约着这个成人的自我功能发展与自我拓展的母亲形象。

很多人都不同程度的内化了恶的母亲形象,这并不是说母亲就是个坏母亲,对于内化什么样的形象而言,比起经历过的经验而言,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对相同经历不同的体验,这个体验是内化客体形象的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与内化恶的形象相伴而生的,是主体可能感受到绝望,这个绝望常常在我们生命中变形而让我们无法真切的体验到,但自身工作效率与生产力的低下,当下被频频提起的拖延症等等,无不都影射着我们内心的绝望感。

我们常常用幻想燃起内心的希望,只是因为内心被我们感知到却无法战胜的绝望感,幻想是“解决”绝望最“便捷”的途径,却也长久的将我们置于绝望的制动之下。在这种状况下,退行往往成为一种策略,而以依恋的方式完成理想化的补偿。倘若在治疗室之中,面对这样的咨客,治疗师很重要的是在咨客处于退行状态中,在恰当的时候让咨客看到自己退行的状况,并且提醒真实的与虚构的边界在哪里!

在第六次培训中,我被张洪喜老师分享的他与XM之间的灵魂低语深深的震撼,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场白,张洪喜老师第一次在培训中分享心理治疗中的录音片段,XM曾经在电影季加入加入到我们当中一起学习,此刻,闭上眼睛,XM坐在课堂上的场景依然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她面带微笑着却同时巧妙的回避着与人交流的眼神、细声细语的娓娓道来自己对空性的感受和对清教徒的理解。我被这样一个19岁的女孩子那么深的触动着,是多么深刻的孤独感折磨着她,同时引领着她走进那么多人的生命、体悟那么多的思想,但最终,孤独依然在那里,她走不出来,却同时也享受着在那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与世俗之人隔离,与一个又一个的人灵魂共舞的生活模式。

在XM与老师的对话当中,有太多太多的点可以去思考去扩展,这里摘取几段XM的思考:

“以前觉得父母为什么就不能多理解自己多一点,现在想既来之则安之,说不定他们也是来助我修行的,越难修行反而越珍贵,不痛苦怎么悟到这些东西就是空呢?不去经历这些就看不清楚它的本质。”

“为什么说莎士比亚,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莎士比亚在我们这边不受重视,而在西方文坛上那么大的地位,所有都在讲人性,他在在揭露人性,主角犯的错,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的。”

“麦克白就是一个悲剧,让我感受比较深的是在结尾,麦克白的希望一点点被破碎,本来以为没有人可以战胜他,他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因为自己的欲望吞噬了自己,最可悲的本来不是个坏人,甚至说,那些女巫是代表邪恶的力量,但是邪恶的 力量并没有施加给他们什么,是他们的选择。”

“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希腊悲剧最大的区别是,莎士比亚会让他的人物死,希腊悲剧更悲剧,让你活着意识到一切,又不让你死,让你痛苦的活在你毁掉的一切之中。总体来说莎士比亚还是比较仁慈的。”

回到理论的层面上,来看原初情绪的发展:

小孩子的攻击性是原初情绪发展的基础,攻击性很大的孩子,面对的挑战困难和难度更大,孩子管理不了情绪就容易成为情绪的奴隶。对于孩子而言,他对攻击性并没有好坏的区分意识,攻击性对于孩子只是向外部寻求链接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很容易唤起母亲内心的恶意,但是当唤起的恶意指向的客体是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会引发母亲的内疚感,所以母亲很容易以抱怨、指责、焦虑等等变形的合理化的方式释放母亲对孩子的恶意和攻击性,在母亲的这场潜意识的较量之中,母亲是否能够在感受到被攻击的状况下放下恶意去与孩子有边界的建立关系,并进而建立孩子与外界链接的路径,这是非常关键的,这关系到孩子的原始情绪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关系到孩子的攻击性能量能否得到转化,并最终形成良好的认同与同一性。

我们说母亲的边界,又怎么理解这个边界呢?路径的边界很重要的就是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在面对孩子的需求中,是否可以已沟通交流的方式给予孩子尊重,既不是完全的否定打压,也不是一味的满足。

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拥有一个完美的童年客体关系,在生活中,你遇到的每一个有链接的客体都有可能激活你的早年客体,这很重要的提供了一个路径,经由客体关系去看自己的早期客体关系模式。如果你的早年客体是隔离和痛恨的,你对遇到的客体都有可能是痛恨和隔离的。

再来说说防御,很多的母亲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之中,我们会看到焦虑抑郁的母亲养育的孩子也往往是焦虑和抑郁的,但是并不是孩子在早期就形成了焦虑抑郁,在孩子的早期,焦虑和抑郁是从母亲那里习得的,是孩子内化的防御系统,这样的防御可以让孩子不直接的受到母亲焦虑抑郁的侵扰,孩子是先有了防御,后面才内化抑郁和焦虑。所以,在心理治疗的层面,首先要碰的是关系模式,然后是防御模式,最后才涉及到咨客的内心深渊。找到外围的接口很重要,治疗中把握对问题触碰的深度和尺度,关键的不是把问题的内涵呈现出来,而是把关系模式中的接口做出来,有了接口就有了乐趣,也就有了重构关系模式的切口。

最后,回到自身身上,来看看心身协调的状况,心灵对身体的直接关系是驱力控制,也就是一个人的自律自控的能力。身体到心,是欣赏和接纳最原始的基础。这两个关系完全决定了心智的基础和底盘。

一个人很深的欣赏和接纳自己的身体,这是很重要的自我认同的基础,会展现出很舒展、自在的形象,同时,心身协调的状态下,我们会看到这个人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这样的人一定是具有很好的自恋发展水平的!

总而言之,回到主题之上,当我们处于低迷状态的时候,我们如何让自己满血复活?去建立心智的基础和底盘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能量有了汇聚、转化和旋转的可能,这是满血复活的必要路径。

最后,引用最近鼓舞着我的一句尼采的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