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做喜欢的事,过想要的生活,爱自己

什么时候适合做自己擅长的事

2017-03-08  本文已影响310人  欧阳十三大人

去年在北京的时候,我见了一个同是新闻专业的同学,他的变化不仅仅是买房结婚组建家庭,更是收了浪子心,还干起了写代码的工作。而最早之前,我认识的他,是个冒出丁点想法就背着包马上去实践的人。

什么时候适合做自己擅长的事

从他第一次被某部电影触动后,他说“好像忽然觉得找到了自己毕生的使命:当导演,拍最好的电影”。这个想法不仅仅是想法,很快他就来到北京,潜伏在北影两年,一边当保安,一边准备考研。而这期间,他把国内外所有经典影片都找来仔细研究了一遍。

不过,虽然他很聪明,两次考试还是以几分之差落榜了。

见面的时候,我问他,你已经忘记自己当初狂热的梦想了吗?他摇头,梦想还在,只是不再狂热了。我现在依旧在为它努力。为了让我的作品更好地表现生活,我已经进入到生活了。

你觉得我在写代码,我在努力经营自己的家庭,我做的事情似乎跟电影毫无关系了。但是我却越来越找到了进入它的门道。写代码其实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这是我一贯的长处,所以即使半路出家,我也做得比很多人好。这个过程我会找到很多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发散性地思考它们。

而真正组建家庭后,我对生活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我以为天才就是摒弃世俗的阻碍,一门心思扑到创作中去,但实际上这样的思考做出的东西都是很肤浅的。

所以,你瞧,我现在找到并且正在做自己擅长的事儿呢!

我很为他高兴,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且擅长的东西,并且以一种平和、稳健的姿势前行,是一件很难的事,都说做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了。这几年不管是跳舞写作健身还是其他,我的很多尝试,也是在寻找自己擅长的事情。

我深切地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做自己擅长的事都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什么才算擅长?怎么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什么时候开始做自己擅长的事?这几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

跟一个人接触比较深之后,我会习惯问别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很擅长并且一直在坚持的事情吗?遗憾的是,除了吃饭睡觉,很少有人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擅长的事物。

但是,放眼当下,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工作不满,尤其是刚毕业步入职场一两年的孩子,他们经常会苦恼地问:为什么我不能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事呢?明明我更适合做创意类的事情,为什么要把我放在销售岗位?或者,明明我自己的定位是一名优秀人力资源专家,为什么要把我先搁在前台做这种没档次的工作?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

我回想一下自己刚毕业的时候,可没有他们这么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没有这种高大上的事业心,就连选专业,我也是按“可能这个专业更好玩”的心态来选的。

越早认识自己,做自己擅长的事固然是很好的事,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对这个“擅长”存在理解误区。当然并不是说我对它就有了很深刻地认识,我想给自己梳理的是:了解什么是擅长,自己擅长什么,以及不要过早贴标签自我设限。

百度上对擅长给出的解释是:指在某方面有特长。指对某些东西比较了解,做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而我的理解是:擅长就意味着个人动机、兴趣、能力与职位相匹配,更容易做出成绩实现自我价值。

焦虑:全世界的人都比我跑得快

但是寻找自己擅长的事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挂在嘴边,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变态的焦虑中,“没时间解释了快上车!”的急躁写在每个人脸上。

好像,越早找到自己擅长之处的人,就会越成功。

假如按大学毕业就参加工作算起,我们每个人从二十二岁到六十五岁甚至七十岁,有差不多半个世纪长的时间来奋斗,那么早冲刺真的是好事吗?

有人喜欢旅游,把玩当成了职业并且做出不错的成绩,比如猫力,而像她这样发现自己擅长之处,明确发展方向并且做出成绩的人(也可能就是占了个时机)并不多。刚开始我一直认为自己性格很内向,不适合做跟人打交道的事儿,所以关起门来写文字是最适合我的。

结果我陷入在这个死胡同里完全出不来,等我醒悟这并不是我擅长的东西时,我得拍着脑袋痛哭,你看浪费了多少时间吧,别人二十几岁已经收获了多少沉甸甸的财富和人生啊!

可是人一辈子活的是生活本身,并不是事业。有些成就,压在不成熟的人身上,就是负担。曾经多少次痛恨别人跟我说“到了年纪你自然就懂了”这句话,现在竟然不知不觉成了我的口头禅。

越长大,越从容,这种从容不一定是来自对生活的掌控力增强,而是我们接受生活很多时候本来就不在自己掌控中的。我们以为的擅长,在没有经历更广阔认知的冲击和探索时,也只是一种无知的自以为是。

无知:你对自己认识太少

上中学的时候,有个男生很喜欢唱歌,每天课后都会抱着吉他在阳台上练习,他说以后要当一名职业歌手;也有喜欢运动的,在学校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参加业余大大小小的赛事,他觉得这就是自己擅长的;还有人从小喜欢烘培,做各种小点心,每次做一堆送给朋友,但是自己从来不喜欢吃,她也觉得自己相比在做的工作,更喜欢这项手艺.....

但实际上这些喜好跟他们所认为的擅长,在真正步入社会后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呢?可能大多数的想象止于酒吧流动驻唱?保安队长?厨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技能?这些特长就是我们将来所有的凭借?

我的一个朋友不止一次感慨,理工专业的自己不该一开始就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工作,几年的时间把自己的视野和圈子都局限了,导致现在改变的机会越来越少,成本也越来越高。

我们所了解的那些技能,可能只是最浅显的冰山一角。

与其过早的把自己定位好贴上标签,再蒙头冲刺,远不不如打开眼睛,多多尝试。这种尝试越早越好。读书的时候,每个寒暑假我都会选一个城市,去不同性质的公司申请实习机会。不要指望老师朋友安排,只要你主动出击,机会总是有的。我一个大学同学,她找实习单位就更加浪漫,把一张地图摊开,找到祖国最南端,然后查到当地电视台负责人电话,凭着一张巧嘴,说服人家接受她义务去那实习,实际上她连机票都已经买好了。

现在人事部对刚毕业两年频繁换工作的人也会抱着越来越宽容的心,虽然也有人质疑,为什么行业跨度那么大,之前的努力不是白费了吗?但是错误的坚持成本显然更高。

步入社会的这两年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擅长与现实相撞的两年,是我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两年。只有多尝试多碰撞,才知道世界真的很大,你某些潜伏的能力才会被挖掘。

目光短浅: 社会发展的太快

做健身教练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一些健身房为了冲业绩,让会员尽可能长时间的买私教课,有的一买就是两年。而一些健身教练给会员做的方案,竟然直接一口气做到半年后,并且中间也偷懒不去调整更换。

我真是佩服他们的勇气,人在运动期间身体的变化跟这个社会一样,你根本就想象不到。

刚开始我还为自己不会五笔打字发愁,你看现在语音识别都出来了,以前转账汇款什么的都要跑去银行人工操作,现在手机有网就行。这个时代的技术在爆炸式地发展,我们以为的很多岗位在未来几年可能都会消失。

当初做3d影视的时候,前辈说这行业已经走到末路了,传播载体带来的改变,可能分分钟就会让你下岗。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不要指望自己的规划会在5年10年后还能派上用场,只有开发自己更内在的潜力才能永远不下岗。

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这个阶段是职业的探索期,我们还在摸索着自己适合什么,这个时期要做两件事情:认识自己和融入世界。我在上大学之前的世界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对于这个社会是怎样的,有哪些职业,我能做哪些事情,我从来都没有设想过。

现在网络的普及让人获取知识更加便捷,一个立体的世界更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我觉得这也是下一代人更有优势的地方,信息不再闭塞意味着我们更早地跟现实世界发生摩擦,在摩擦中认识自己,发展自我意识,这对于找到我们擅长的事情是很有帮助的。

我一直很怕过早给自己打上标签,这些标签会固化我们的思维,也会限制自己对未知领域地探索。在我看来,晚一点做擅长的事情更有意义。

在30岁之前,都没有必要锁定自己的技能树,人生没有那么多必然。太早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容易让自己功能固着在某一个领域,失去探究更大的世界的机会。

所以,何必在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中,从不去做其他尝试和发展,而在工作一两年后,却急着定位自己所擅长的工作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