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源流篆书

2019-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卢维龙

狭义即指籀文和小篆。广义指隶书以前甲骨文之后的所有书体及其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箱文、六国古文及小篆、缪篆等。关于“篆”的含义,唐张怀罐在《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颌所作,如唐韦续《墨数》称:“黄帝史官仓颌写鸟迹为文,作篆书。”这种说法只可作为参考。一般认为,自周宣王太史箱作《史箱篇》,汉人名之为“大篆”;其后列国分治,文字异形,到了秦代,所谓的“秦书八体”都属于篆书体系。小象是对秦以前古文字的总结,也是第一次统一、规范文字的标准字体,也称为“秦篆”。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认为:篆书之名始于汉代,秦以前所未有。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施于徒隶的书谓之隶书,施于官缘的书便谓之篆书。篆者像也,缘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拇属,外官有诸曹缘史,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撑书,就是官书”。篆书笔画圆转,书写要流畅,唐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

我们先来看篆书中的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约公元前1500年~约公元前1100年)。甲骨文象形的意味最为明显,是以表形为主、表意为辅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文字之根,中国书法之源,书法的篆书之祖。甲骨文指殷商时代王室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由于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所以称为“甲骨文”。又因为主要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所以也称作“卜辞”。又因其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地在历史上曾是殷商王朝的故都,即“殷城”,故甲骨文又称作“殷城文字”。当时举凡祭祀、征战、婚姻、疾病、成丰欠、时日吉凶、分娩男女等,无一不卜,以贞吉凶,并在甲骨上刻写卜辞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所出的是商王盘庚迁殷至封亡近二百五十年间的遗物,它既是研究商代文化的宝贵文献,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实证。早在秦汉、隋唐时代就曾出土过甲骨文,但是未能引起世人的注意。直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为王懿荣、刘鹗发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近年又在西周发祥地陕西扶风、歧山一带的周原地区发现一批周人甲骨文。目前出土的甲骨文总数多达十余万片,单字总数有五千多个。甲骨文大多用刀刻成,少数手写而成,朱墨并见;有的刻后填朱,多数只刻不填。甲骨文字规整而美观,大者径逾半寸,小者细如芝麻,笔法方圆并用,古朴烂漫,变化多姿。邓以垫在《书法之欣赏》中说:“甲骨文字,其为书法抑纯为符号,今固难言,然就书之全体而论……其悬针垂韭之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四方三角等之配合,空白疏密之调和,诸如此类,竟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此美莫非来自意境而为当时书家之精心结撰可知也。”有人将甲骨文的风格分为五期:

一、盘庚至武丁期,书风雄浑。

二、祖庚、祖甲之世,书体工整凝重。

三、原辛、康丁之世,书风颓靡草率。

四、武乙、文丁之世,书风粗矿,劲峭多姿。

五、帝乙、帝辛之世,文字规整,一丝不苟。

近百年来,国内外甲骨文研究成就卓著。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已完成集甲骨学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精选甲骨五万片,是研究甲骨学、甲骨文的比较完备的资料。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和甲骨文一脉相承,这条文字发展的长河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很多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定型了,它们的音、形、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金文

商、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金器起源于商代早期,盛行于西周,种类有炊器、食器、酒器、洗器、乐器、兵器。金文的内容多为当时祀典、锡命、田猎、征伐、契约等记录,故又为研究上古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金器上的文字大都不多,甚至仅一二字,最长为《毛公鼎》,凡32行共491字。东周后,简策盛行,宗周金文就接近尾声了。殷商的金文带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于图画,商末始有较长的纪年的铭文。周初铭文笔画中间粗重、两头尖锋,或有明显的捺刀形。西周后期,笔画粗细均匀而两头浑圆。春秋中期以后,笔画变细而字体加长。“金文”这一名称是20世纪初文字学家确定的,此前有大篆、籀文、钟鼎文等称呼。相对于小篆,金文称为“大篆”。因为据说是周宣王太史籍著大篆15篇,所以它又被称为“籀文”。又因为它是钟鼎彝器上的铭文,便又被称为“钟鼎文”。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小篆以前、甲骨文以后的篆书,最规范、字数最多的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古时称为“金”,所以金文是大篆最有代表性的名称。

石鼓文

战国时秦国所刻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每个石头的圆柱形竖面上都刻着一篇古诗。以北宋拓的“先锋”“中权”“后劲”三本作参照,发现其文尚存有488字。《石鼓文》的内容是记秦国国君的游猎活动,也有学者指出石鼓文是先秦史诗。关于刻石年代,前人多以为系周宣王时所刻,现在认为《石鼓文》为秦刻这一论点已无疑义,但确切年代尚不统一,大多数意见认为刻于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至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之间。《石鼓文》书体为大篆体,已经摆脱象形图画的痕迹,唐初发现于歧州雍县南之三屿原村。每鼓刻四言诗一首,十首合为一组,其内容为记叙当时的渔猎情况,故亦名“猎码”。其书体为大篆(或因其中多与籍文相合而定为“籀文”),是秦系文字的典型作品,也是研究小篆来源的重要资料。其书法高古劲健,有如馁铁,字形婉润端庄,笔画凝重浑圆,历代书家均奉为圭桌。刻制时代诸说不一,唐代韦应物以为周文王之鼓,至宣王时刻诗;韩愈以为周宣王之鼓;近代考证皆指为秦国刻石,但又有文公、穆公、襄公、献公等不同说法。该鼓现藏故宫博物院,其中一鼓已渤无一字,余九鼓亦多漫患残损。北宋著名传世拓本有安国八十鼓斋本,其中“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经流入日本。

小象

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篆书。系秦统一文字以后的规范化了的新书体,也称“秦篆”。汉许慎《说文解字序》:“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颌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北魏丽道元《水经注》卷七《谷水》: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瘤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胡母敬有改箍书,谓之小象’。故有大篆、小篆焉。”清桂酸说:“小篆于和多减,于古文则多增。”小象笔画圆转流畅、字形修长匀整,十分美观。秦刻石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鍇、清邓石如都是小篆名家。

汉篆

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态近方,宽博大气,和秦篆的风格不相同。汉代篆书已经不是最通行的字体,一般只有在庄重场合和金器上才使用。汉碑的碑额有很多都是用汉篆写成。

唐篆

唐代书家所写的篆书。有大、小篆多种。小篆以李阳冰为代表。清叶昌炽《语石》卷七《唐人篆书》:“篆书世称李阳冰无异词,不知唐时工大、小篆者尚有三家:一为尹元凯,有《美原神泉诗碑》;一为袁滋,有《轩辕铸鼎原铭》;一为耀令问,《道州元刺史摩崖》多其所书也。”

玉著篆

笔画圆润劲健如玉著的篆书,指小篆。清陈遭《摹印述》:“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者,名曰'玉著',篆书正宗也。”明甘码《印章集说》:“玉著,即李斯小篆。”

铁线篆

笔画细如线而劲如铁的小篆。“铁线象”和玉答篆的用笔相似,只是玉著篆较粗,铁线篆较细。

古篆

古篆有两义:一是指上古文字;一泛指古代篆书。

古文

关于“古文”有三种说法:一、从文字学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泉文和小篆等,称为“古文”系统。与秦、汉之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二、指殷、周及更前的上古文字。秦创小篆、焚先世典籍,而古文遭毁,汉代重新整理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录“古文”510字。三、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

草篆

急速草草写就的篆书,有省简结构、纠连笔画的特点。清严可均《说文翼序》:

“草篆原于古籀,似篆似隶,如古器文之联绵纠结者是。”有此特征者皆可以认为是“草篆”。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英》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宝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怒意简损之故耳。”黄子高《再续三十五举》:“古无草篆之名,有之自赵寒山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