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精彩影评、剧评、书评、诗评连连看雕刻时光——影评专栏

《一出好戏》:你的冰淇淋怎么样了?

2018-08-13  本文已影响7人  立夏时节

最近我看的几部电影(西虹市首富、小偷家族、一出好戏),自以为都是大人的电影,但是每一场都有孩子前来观看。

或许大人们把这些全部当做喜剧片对待吧,但让我感慨的是,孩子们都看得很认真,从头至尾没有见到孩子哭闹和退场。《西虹市首富》能吸引孩子我可以理解,那么《小偷家族》和《一出好戏》呢?这样意味颇深的电影孩子看得懂吗?

今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来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里》写过,“即使是幼儿,也希望看到真实的东西”。这句话是针对大人如何给孩子挑选图画书而言的,但是我觉得放在如何尊重孩子的意识上也可以说得通。

我很喜欢的公号主人大J说过无数次,你要相信孩子能听得懂你说话的意思,他才真的能懂你教给他的东西。

这句话和我成长经历中的很多事产生了触碰,我一直都觉得家人不理解我、不尊重我,说到底,他们一直把我当做一个孩子,特别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不会分辨事物的孩子来看待,才自以为是地忽略我所有的需求和诉求。

今天想说周末去看的电影,黄渤的《一出好戏》。本以为这部戏并不适合孩子看,但是我错了,每一个去看了电影的孩子都乖乖地看到了最后,这让我有一个思考的角度,这个电影哪里吸引孩子,或者说孩子为什么能安静的看到最后?

翻开豆瓣和各种评论文章,多么深的解读都有,我当然没有那么专业的视角,那么就像平时一样,说一说我作为大众水平的普通观众的感受吧。

电影开始15分钟的特效做得特别好,看着滔天大浪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使劲捏了捏Charles先生的胳膊,心跟着屏幕一阵一阵的嗵嗵直跳,直到第一个团队领导者小王被拥护上位。

原谅我看着电影还跳戏出来思考,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史教授说的都是真的吗?为什么众人会相信他的末日论?仅仅因为他是天文学专家?影片最后证实了他的推断是错误的。

如此一来,我的想法就是,这部电影是不是在这一个角度上讽刺了所谓的“权威”,戴着专家帽子的人们随便说几句专业的话,就会被大众当做论断,舆论就会被引导过去,即使假的也变成真的了。

《一出好戏》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演,众人相信史教授的末日论,才有接下来的种种情节,这是电影能够继续下去的基调,暂不论这理论现实不现实。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有三点想法。

第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伪装。

穷途末路之际,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层次消失了,回归到生存本能的人们褪去文明社会的伪装,才真正还原出本来的面目。

马进得知自己中了六千万后的舒展和兴奋,司机小王成为领袖后的暴虐和作威作福,张总另立山头后的嘚瑟和专制,史教授为了有鱼吃时的低三下四……

我们总说人都是多面性的,但是现实生活这层伪装遮蔽了很多东西。突出其来的灾难、紧急的突发事件、发酵后的言乱等等,很容易把人的伪装撕开,这时候才能看到一个人的本质。

这种人性的复杂才是电影好看的根本原因吧,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欲望、赌气、顺从、暴虐、真情、抢夺,才真正能够震慑心灵。

第二,是什么决定一个人在极端情况下不会迷失人性。

整部电影的女性比男性让我感觉更舒服,不仅因为她们温和顺从,还因为她们不是舆论和权利的主导者,没有过多地迷失自我,至多是为了生存争抢食物而已,这是人的本能。

四位男主演,黄渤除了主角光环以外,确确实实是没有过于迷失本心的一个人。

他真实——我就是要拼了命回去兑那六千万的奖金;

有血性——我跟着你张总就是为了能回家,而你违背了诺言我就背弃你;

有真情——始终爱着姗姗,为她着想(送她很多鱼做生日礼物);

有道德——不愿小兴黑化,想扭转他,愿意告诉众人真相。

于和伟饰演的张总也不错,不过因为他的定位是特权阶级和规则制定者,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身份相差太远,所以没有马进这个人物更有亲和力。

看完电影后Charles先生说,什么样的人才不容易迷失本性啊?是追求真实的人啊。

马进一心爱着姗姗,这种真诚的情感是他性格的底色,姗姗一心追求真实,她对马进的一通表白触动了他的心,激发出他的本性,也最终让荒诞回归正轨。

当我们渐渐长大,见识了虚伪,也学会了保护自己,得到的越来越多,但有时却越来越焦虑。

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怎么去得到它、离目标还差多远?

这些是现代人容易忽视的问题,也是因为不再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才会在洪流中挣扎。

小兴之所以黑化,不是他有多么坏,而是从来没有努力去改变过现状,通过努力去做成一些事,所以在权力流转到自己手中后才会害怕失去,才破釜沉舟的去保护那个幻象。

如果他试过,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能力和理想的差距是什么,也许不会那么残酷的对待张总(虽然可能他也罪有应得)。

第三, 在封闭的回归本能的环境中,如何保存实力和保证自身安全。

小王的体力、张总的头脑、马进的运气、小兴的技术,貌似哪一种都是生存必不可少的能力。

电影中一次次的权力流转,人的悲欢和起落都在不断的更迭,即便如此,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首先要保持冷静,了解所处的环境,观察身边人们的反应,提防自私的举动,并且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和判断力,得出科学的判断,避免因人云亦云而丧失希望。

其次就是要找寻同类,团队协作才能增加生存的概率,而团队协作要的就是无条件的信任,马进和小兴能够笑到最后也是因为彼此无间的配合。

最后就是摸清环境,等待机会,了解身处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众人少花点时间内耗,分头组织起来搜索小岛、打探消息、分析信息,或许早早就能发现路过的大船。

整部电影荒诞中带着合理,因为人会在那种情况下那样选择,才让故事能够继续下去。也因为每一次决定和冲突都出于人的本能,才让这个故事足够吸引人,我想,这也是孩子能够看得进这部电影的原因吧。

不知道电影的情节会在孩子们的小脑瓜里产生什么样的发酵,也许需要等待某一个时刻,他的经历和脑子里的想法撞出火花,但愿这火花是有温度的。

黄渤用一种皆大欢喜的结局结束了故事,也是希望给各个年龄段、各个层次的人们一个闭合的结果吧。他亲手来了断一桩尘事,用最人性的手段,避免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同时给人们最大的希望。

出走、回归,是艺术作品喜欢表达的主题之一。托马斯·福斯特在《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中说,“每一次旅途都是追寻”,是主人公在未知旅途中找寻自己命运的答案。

当黄渤对着镜头泣不成声地说,我是怕冰淇淋化了的时候,他才真正在这次旅程中找到自己的归途,因为,“追寻的真正原因总是认识自我”。

我总是认为,除我之外的所有人、所有事,其目的都是映照自我。那么,看过这部电影的你,在里面照出自己了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