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技术今日看点工具癖

三板斧帮你破解高速成长的秘密

2017-03-30  本文已影响536人  古尔浪洼

文/古尔浪洼

在《我们应该怎样积累》中,我谈到了四个“花笨功夫”应注意的事项。在这篇文章中我重点谈谈工作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的问题。

现在非常流行“十个工作中致胜的法宝”,“二十个你应该会的XX技巧”之类的文章。粗看起来,似乎讲的都挺有道理,但细琢磨,你就会发现,其实不太靠谱。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很简单,那么多数量的操作技巧,其实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凡有效的操作办法,都像程咬金的板斧,三招足矣。

这并不是我夸张,如果你够仔细,观察一个人的工作特点的话,无论他是优秀、出类拔萃的,还是做的很烂,一塌糊涂的,身上往往会有鲜明的特征,而且往往几个词就可以概括出来,比如踏实肯干,比如应变机灵,比如喜欢偷奸耍滑,比如爱抱怨之类。

我阅读过很多杰出人物的传记,也观察过身边很多优秀的人,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特点,真的是三板斧。而且这三板斧真的很简单,非常容易学习和模仿,使用起来也非常有效。

下面,我就这三板斧一一展开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板斧:持续挑战有难度的工作

记得在《我们应该怎样积累》中,我曾经说过:“凡是做出优秀成绩、杰出贡献的人,有聪明并勤奋的人,有不足够聪明,但很勤奋的人,却从没有过聪明但不勤奋的人。”

确实,越是聪明的人,在做事的时候,越懂得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提到,科学家们在考察滑冰运动员的时候,发现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当做,而顶尖的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在工作中,其实也是,优秀的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愿意挺身而出,去挑战,然后加倍用功学习练习,反复修改和尝试,直到做好,做出色。而那些工作中总是没有长进的人,每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缩在一边,默不作声,如果他有自主权去选工作的话,往往会选一些自己做的非常熟练、没有难度和挑战的工作。

其结果是,优秀的人越来越优秀,能力越来越强,那些平日工作中遇事便躲的人,或者不被上司使劲逼着和推着,就不肯接受和挑战有难度的工作的人,一直没变化,有时候其技能甚至还会发生退化。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他们将最内的那个圆形区域,称之为“舒适区”,意思是指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圆形区,他们将之称为“恐慌区”,是指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两者之间的那个圆形区,他们将之称为“学习区”。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学习区”里练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难度太高,完全超过了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积累之外,他讲完全无从下手;如果难度偏低,只是反复做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没有任何挑战的东西,他则不会有任何收获和进步。

因此,只有在“学习区里”,也就是有一定难度,对一个人形成挑战,但不至于让他无从下手,也不至于让他只是重复过去的东西,这个人才能进步。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事情,挺身而出的人,因为专业积累和操作领域相关,其落点大多都会在稍难,能挑战其已有的积累和能力,但不至于让他完全无从下手,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精准的在“学习区”练习的方法。

在竞技体育的训练中,这种精准掌握难度,在“学习区”练习的能力,往往需要好的教练指导。但在工作中,我们可能很难遇到这样好的上司,如此精准把握自己的能力,给予相应的工作予以锻炼。最好的方式,就是挑战有难度,但经过努力能达成的工作。这是一种大概率让自己的技能和训练进入到“学习区”的一种相对保险的方法。

不管怎样,都不要去做没有任何难度的工作,这种方式也许会让自己觉得轻松,但也很容易让自己变得无趣和疲劳(做完全重复的事情最容易让人疲劳),从而彻底失去上进心。在工作中,持续成长的正确方法,应该是,一旦已经掌握了某项技能,进一步提升的方法,就是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的技能训练,而不是从此止步不前。

第二板斧:不断重复练习

当你进入到一个比之前有难度的工作领域和范围之后,接下去,你就需要反复训练,去做好它了。

从不会,到会,到熟能生巧,到变成本能,不思考便自然而然能做出色,没有什么新奇的方法,唯一的秘诀,就是重复,重复,不断重复。

注意,这种不断的重复,与上一条中我提到不要在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的领域重复是不一样的。这里的重复,是为了让我们能更熟练地掌握新的、有难度的技能。

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不仅仅是我们在工作中遭遇挑战时正确应对的方法,也是目前流行的MBA课程中的精髓。在商学院的学习中,老师训练学生们的方法,就是每周让他们去分析二三十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老师们一般都是要求学生们自己研究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才给出实际的结果并进行点评。

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并不是观察老师每个月给出的实际发生的决策,而是每周超过20次的模拟决策。飞行学院也是如此,他们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军队则是每天模拟各种对抗,在工厂里,职场上,则需要不断重复去做工作,来沉淀和训练某些我们对某些工具和技能的掌握能力。

亚洲最出色的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刚进入咨询业的时候,也是采用类似的方法训练自己的。他每天坐车去上班,当车窗外闪过某个公司的招牌时,他就迅速思考这家公司应该如何定位,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类型的问题,该如何去化解它们遇到的难题。经过持续一年多的训练,他很快就成长为麦肯锡首屈一指的咨询顾问,后来更是成为了管理大师。

其实在在竞技体育领域,我们最常见到的也是这种情况。比如在大部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中,大约99%的时间,他们都是在进行训练,只有1%不到的时间,他们才会进行比赛。

而在工作中,大部分情况也类似。那些优秀的同事,往往都是些在平日的工作中,喜欢不厌其烦琢磨难题,分析做不好的项目,检讨失败的课题,并身先士卒不断模拟尝试挑战困难的人。这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反复训练。所有面对突然出现的问题能顺利解决的人,都是些平日有准备的人,而不是在工作中碰到了难题才开始从头学习的人。

第三板斧:不断反思和改进

运动员的一个动作做的好不好,需要教练随时指出来,然后进行改进。如果看不到结果,运动员的练习就没有了意义,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练习的动作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同样,在工作中,想持续成长的人也一样,他需要不断获得反馈,并确认自己采用的方法和做的东西,是对的还是错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职场中的经验积累和成长,很大部分是以错误为中心和代价,逐步建立起来的。

虽然我们都会受到很多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技能训练,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建立的却是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要有非常不舒服的感觉,要学会立即纠正和检讨过失,并及时进行改进,一直到做正确、做好为止。

也就是说,在工作中,会进行反思和改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而反思和改进的前提,是要及时获得反馈。被动的人往往是在等待别人的反馈,而优秀的人则会自己主动搜集信息,从而得到反馈。

美国传奇大学篮球教练John Wooden曾率领UCLA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NCAA冠军,他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表示,他给球员的指令中,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动作。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的动作,表现一遍错误的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的动作。

同样的道理,职场上做的出色和优秀的人,他们一般都具有非常强的反思能力,能快速从别人和自己身上以及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数据中判断出来自己做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及时对自己做错的部分进行修正,并有针对性的改进。

实际上,不管在任何领域,高手工作的时候,都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特别是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能不断修正自己,寻求改进和突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