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让人充实
“当下每天的写作,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给我的感觉是充实。
如果我输出的某些观点还能得到读者的反馈,更会让我产生深深的成就感。”01
—
我年轻的时候有个爱好--就是打游戏,特别喜欢动作类游戏,比如最近比较火的黑神话:悟空,就是我喜欢的游戏类型。
因为在游戏中,击杀了超难的BOSS,就会让我觉得很有“快乐”。
但这个“快乐”,是短暂的,转瞬即逝,前一分钟还在回味击杀BOSS的快感,放下游戏手柄的功夫就没了。
我现在“转换”了爱好--就是写作。
我发现写作,不仅能让我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同样也能给我带来“快乐”感。
因为在读书的时候,需要思考,在写作的时候,更需要思考。
思考留下的“印痕”,会让我回味,会给我慰藉。
而且,以前打游戏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内疚,感觉自己像是虚度了光阴。
而当下每天的写作,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给我的感觉是充实,
如果我输出的某些观点还能得到读者的反馈,甚至还会让我产生深深的“成就”感。
02
—
我试着分析一下这两种不同的“快乐”感觉:
打游戏这个爱好,我享受它,只是"消费尽兴":
那些游戏中的角色和场景让我大脑里疯狂分泌多巴胺,从而获得生理刺激,产生快感。
而写作这个爱好,我享受它,则源于"创作":
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而获得自我思想的升华与他人认同,产生了成就感。
这让我联想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对生理、安全方面的满足都是属于低层次的快乐,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才是更高层级的满足啊!
03
—
而且我觉得,在当下这个平台时代,“创作”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比如,小宇宙、得到、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说”的频道;
今日头条、小红书、公众号等图文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写”的平台;
B站、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演”的舞台。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改进思维方式:把自己“变成”一个创作者。
因为,你独一无二的作品,能决定你可以连接多少人、能影响多少人、会有多少人可以跟随你,能产生多少杠杆效应。
所以,我爱打游戏,那我就应该去想:“我是不是应该制作一个通关视频,把它发布到B站上,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我喜欢读书,并且读了书后,我还会有很多思考,那我也应该去想:“我应该把这些思考都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PO到小红书上,说不定对别人也有帮助呢?”
一旦我试着从平时的兴趣爱好中去取材、构思、加工和输出,让自己去经历从想到做的整个过程。
那我的角色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真正成了一个“创作”者:
我像是在“玩“一种更好玩、更有趣、更高级的“游戏”,自然,你也会”享受“到一种更高层级的快乐。
03
—
最后,总结一下:
我们现在的教育,它不会教人主动“创作”。
它只不过是为了培训出更多的“普鲁士答题者”。
创作者的思维方式与答题者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作为一位创作者,需要我具备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
也需要我有更丰富、更细腻的审美感,
更需要我从事物的底层原理去思考问题,
甚至,层次还要再高一点:如果我有某种爱好,试着不要只是“玩”,
而是反问自己:我是否能试着能深入研究一下,创作一些东西?为了创作这些东西,我需要哪些能力?
有了这些能力,我能不能转换成我的特点与亮点,甚至可以打造个人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