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轻上天堂

混序育儿之过分的仁爱是伤害

2016-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曹霞飞

《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概是说天地根本就没有仁爱,把世间万物都当成草扎的狗,任其自生自灭。圣人也没有仁爱,把所有百姓当成草扎的狗,对其不理不睬。天地之间,不正像大风箱一样吗?中间是空的,拉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说多了做多了,反而容易无路可走无话可说,不如守住净虚,顺其自然。

一直以来,我不理解这段话,为什么天地以万物为刍狗,为什么圣人以百姓为刍狗,这与小时候学习到的知识不一样。我们歌颂圣人,也祭拜圣人,简直觉得圣人就是仁爱的代名词,可是老子说,圣人不仁。后来慢慢理解了,老子看到的是本质。那么什么是本质呢?本质是,天地有自己的法则,天地遵循的是法则,不是仁爱。圣人也是看本质,而不是用分别心来分辨百姓。这个本质就是,生老病死,富贵贫穷,善良丑陋,都是大自然的法则,凡是有生命的物体,本质也都会走向死亡。因此,天地和圣人理所当然视万物和百姓为刍狗。

天地和圣人的理念值得借鉴。为人父母的,大了说,要遵循生老病死的天地法则,小了说,要遵循一个人的成长规律。要给孩子自己成长为自己的机会,试错的机会, 而不是剥夺探索的权利,不是代替成长。父母只要做好自己能做的该做的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平淡对待。比如,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父母如果能够去共情孩子,接纳孩子,平时做好情感的联结,其他就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吧。不要强求孩子不会出现焦虑,希望孩子不要焦虑的父母,会陷入无限的焦虑,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不会焦虑。这也是法则。

现在的八零后父母,很多决定要二胎,很多决定不要二胎,而要与不要都会让人焦虑。要二胎的担心经济问题,担心孩子打架,担心教育问题,不要二胎的,担心以后孩子没伴儿,担心孩子长大了怨恨。其实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遵循法则,遵照内心,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去做,就是最好的决定。

如果父母不能遵循法则,过分仁爱,就是对孩子的伤害。什么样是过分的仁爱呢?

尘土中玩耍

分享一个曾经的个案。

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皮肤白皙,家境富裕,小学阶段成绩一直不错,升入初中后突然不愿意上学,家人非常着急,怎么问孩子孩子都不愿意说,只是不愿意上学。经过朋友介绍,向我求助。当天,有六位大人陪同来到咨询室,分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妈妈和保姆。我无法向一个人采集具体信息,大家都觉得自己是重要的照料者,但其实都不是核心养育者。妈妈介绍说,孩子从小不需要走路,因为等着抱她的人很多,甚至睡觉也是在大人怀里,放到婴儿床就哭,于是24小时轮流抱她。孩子没有雨鞋,出门不是抱着就是坐车。孩子没有伙伴,因为担心会受到其他孩子的伤害。孩子不会跳绳不会很多体育项目,因为身子太弱力气太小。在妈妈说的过程中,老人和保姆总是着急的补充,没办法,最好不得不请大家都在门外候着。孩子很紧张,静静的等待了十分钟后,低着头说了一句话,不想上学主要是中午在学校要自己打饭,还要排队等候很久。

这不是溺爱的问题。这是过分的仁爱。过分的仁爱,其实不是爱。

这是剥夺一个人的成长,这是阻碍一个人自我实现。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最高愿望是成为他自己,但这个小姑娘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意志里,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她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决定,只要配合和服从。

这不是天地法则,不是圣人之道。父母不需要是圣人,但需要遵循规律和法则。遵循法则,就是要让孩子自己知道什么时候饿了该吃饭,知道什么时候渴了该喝水。一切帮助孩子去做,表面是仁爱,实际上是伤害,伤害的是孩子的一生。

这正是混序育儿中混的部分,作为养育者要像天地混沌初开的状态一样来对待孩子,遵循自然和生命的规律,让孩子自然成长,在大自然中成长,而不是在养育者设定的轨道里孤独的偏行。

这些说出来很简单,但在实践中做到却很难。记住这句话,说多了做多了,反而容易无路可走无话可说,不如守住净虚,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做,做自己,自己成长为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