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废柴·美文集音乐、摄影、画画与艺术相关专题摄影

随手拍 | 走遍沈阳[2]罗士圈

2019-06-13  本文已影响19人  大珊老师

沈阳市的浑河边,有个古老的居民点,叫“罗士圈(juàn)”。早在明、清时代,它便是声名远播的“十里码头”的核心港口,这里的客货船可直达渤海,去山东、天津以及江南沿海城市。据说,当年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至沈阳,就是从这里登陆的;修建沈阳故宫的石料、木料,也是从此运抵沈阳城的。 1910年秋,12岁的周恩来随伯父到沈阳(就学于奉天省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 就是在罗士圈码头登陆的。

根据清代的沈阳地图,可以看到盛京八景的“浑河晚渡”指的就是罗士圈码头。为什么叫“罗士圈”?史料记载:当年,位于浑河北岸的罗士圈一带,驻扎着满族镶红旗军,其营地靠近浑河,为水陆交通要道。浑河北岸地势洼湿,人马难行。所以,由“十里码头”运输的各种物资、往来客商,必需采用骆驼来回驮送。这些骆驼由八旗士兵在地势平坦之处饲养,以致当地被称做“骆驼圈子”。后来,一些“闯关东”的人们在此安家落户,所以又称为“骆士圈子”、“骡子圈子”,久而久之就成了“罗士圈”。

1861年,营口辟为商埠港口后,浑河水上航运更加发达,两岸去往也有渡船。罗士圈码头日渐繁盛,成为当时辽沈地区下辽河、出渤海的重要门户,沈阳水路交通枢纽。那时,浑河河道舟楫纵横、帆影点点;口岸商贾熙攘,骆驼、骡马穿行,成为浑河一道独特风景。

然而,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沙俄军队将“罗士圈码头”船坞中所有船只统统拆毁、劈柴烧火,使“罗士圈码头”元气大伤、日渐消亡,最后仅余浑河横向摆渡。随着“罗士圈码头”的衰败,周边的繁华也逐日递减,最终直至回归原点,罗士圈恢复成最初般的素颜模样。简单的村落除了听见潺潺浑河水流之外,再也不见昔日的人声鼎沸。如此规模的人群祖祖辈辈地繁衍,有些人走了,有些人留下,罗士圈便在若干年后演变成了一个棚户区,那些文化更深层地掩埋在了棚户区的地下。第7张到第9张照片,是2005年罗士圈拆迁前的棚户区情景:破乱、拥挤、狭窄,有的胡同只能侧身过去,有的人家做饭的菜板没有容身之地,只能放到炕上。

2005年,罗士圈棚户区被拆迁,这里建成了美丽的生态公园及老沈阳“浑河晚渡”纪念地。

2005年4月20日,和平区政府实施罗士圈棚户区改造,建造罗士圈生态公园时,曾在浑河畔挖出8根各高1米多、直径各30厘米、基座40厘米见方、各重约340公斤的铸铁圆柱形物件。经有关专家考证,8根铸铁物件均为当年罗士圈码头的缆桩,为清代晚期铸造。

如此粗壮的铸铁缆桩,足以拴缆大型船只,可见当年罗士圈码头的巨大规模。如今,6根缆桩在罗士圈码头遗址陈列,以见证罗士圈码头的历史辉煌。

罗士圈码头的缆桩,为清代晚期铸造。 清代的沈阳地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