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IT·互联网历史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2017-04-23  本文已影响137人  ux2017

去年年底在TED的一个人类学的公开课上看到对《人类简史》这本书的推荐。找来读完之后,觉得确实不负美誉,解答了很久以来对人类本质的一些疑问。后来一段时间意外地发现这本书很火,原以为史学和人类学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不感兴趣。今年1月份在36Kr拿到了《未来简史》的预售本,迫不及待拜读了,但还没梳理笔记,暂时先分享一下《人类简史》的吧。

这位以色列的年轻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不只是在讲历史,更是在以一种哲学视角思考人类的起源,人何以成为今日主宰地球的生物,人类社会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尤瓦尔·赫拉利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的三次重大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的透彻分析解答了这些问题。人是一个动物性与神性并存的存在,我们是如何通过这三次革命,走上这条“从动物到上帝”的路的?

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

人类(human)包括智人(homo sapiens)和其他物种。

人类于大约200万年前出现,其中智人出现于大约20万年前。农业革命前,智人过的都是靠采集和狩猎生活。大约7万年前,智人出现认知革命,从此走上了不依赖于生物学演化的快速发展道路,这也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开端。人类作为个体并不比多少动物强,但是作为群体却往往战无不胜。人之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类具有“想象力”,能够相信一些非实在的事物,可以去编造和传播这些故事。实体的东西如食物、天敌、山川河流等等,其影响力都是有限的,动物们能够沟通和传播有关这些实物的信息,让种族能够趋利避害,繁衍生息。而人类除了能够沟通这些生死攸关的事情,还能做更多。比如宗教、神灵、道德、法律、货币等等,这些无不是产生于人类想象中的事物。人们创造、传播,并且相信这些故事。正是因为社会中的人都能够相信这些故事,人类社会才能建立起庞杂的规则体系,能够让数千数万甚至更多的人通力合作。而动物们即使能够合作,其规模往往无法超出150个个体的范畴,群体人数大于上限时,群体就会分裂,即使在一起也无法高效合作。而人类通过这些想象出来的故事,通过它的传播,凝聚了更多的人,彼此陌生的人之间也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合作,运行同一套规则体系。这就是认知革命,人类文化的起源。这些故事可以不断地被创造和传承,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却不像基因的变异一样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造成足够的变化。从认知革命开始人类踏上了高速列车,突破了缓慢的生物演化的步调,在短短7万年间,就发生了足以颠覆世界的变化,也让人类从默默无闻的动物,变成了站在食物链顶端、甚至能够主宰其他物种生死位置的物种。相比于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演化过程,智人出现的这20万年几乎不足以产生明显的基因变化,我们与最初的智人差别并不大。而人类社会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由于生物学的进化,而是文化与历史的发展。人类是“致命”的物种。人类起源于非洲,后渐渐向亚欧大陆、澳大利亚、美洲移民。所经之地,都造成了大面积的物种灭绝,尤其是体重超过50公斤的大型动物(总体上被灭绝了一半)。智人在亚欧大陆的时间最长,亚欧大陆上的生物有时间去适应智人的存在,因此物种灭绝的程度没有其他大陆那么快(其中也包括了其他人类物种);智人后来学会了航海,才移民到澳大利亚和很多其他岛屿,当地的很多动物几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灭绝。智人在大约4/5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大约一万多年前到达美洲,并在短短两千年的时间内从美洲北部扩张到了美洲南部。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发生农业革命,开始从采集和狩猎的生活转为种植谷物、圈养动物的农耕生活和主要靠剥削动物维生的游牧生活。这可算是史上最大的骗局。农业革命后的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稳定、有更多的粮食、人口得以迅速增长,但与此同时,每个个体的生存质量却比农业革命之前更低。农业革命前的人类,有更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营养更加充分,受到气候的影响也比较小;由于少有个人财产,迁移方便,活动更加自由。而农业革命之后,人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照顾小麦、水稻等作物,工作时间更长,食物种类更少,营养更不丰富,而人类的生理构造更适合攀爬而不是俯身种植,因此这种活动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疾病——农业革命之后人类患腰椎疾病的概率大大高于从前;人类开始定居下来,有了越来越多的私人财产,导致他们几乎无法迁移;他们受气候影响很大,遇到旱灾、涝灾、蝗灾等,人类就会面临大面积的饥荒,很多人会饿死。人类的发展在群体上算是进步的,但在个体层面却是不幸的——农业革命让人类社会有能力发展出更多人口,但是每个个体却以更低的水平生存着。在采集社会里,由于时常需要迁移,孩子会成为累赘,人类会通过各种方式避免多生,一般两个孩子之间要相隔3-4年;而农业社会里,有了固定居所,有了更多的粮食,人们有条件生更多的孩子。人口的膨胀也对社会造成了压力,成年人一般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种植作物养活自己和家人。农业革命并不是从一地发源,然后扩散到世界各地的,而是在世界上多个地方都出现,然后以这些地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人类很可能是在采集生活中开始了食用水稻这些作物,它们需要剥壳再带回临时居所煮。人们可能为了补充食物而在水稻生长地附近临时定居,后来发现种子洒在地上可以进行种植,而渐渐发展出了种植作物和定居的生活。种植水稻比采集生活更加辛苦,但是可能由于人口增长、财物增加等原因,人们保持着种植的生活;而他们的后代便延续了这种生活,可能早已忘记祖先的采集生活,并且他们膨胀的人口也对回到采集生活带来障碍。

除了种植植物,人们还圈养动物。比如羊,鸡,猪,牛等。可能是用来吃,可能是用来劳作。对于这些动物来说,由于有人类的饲养,它们的同胞数量得以快速增长,然而它们过的却是比人类更加不幸的生活——甚至是及其悲惨和屈辱的生活。人们太习惯自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以大自然的操控着自居,认为自己比其他动物高等,对于这些动物所过的严酷生活,我们已经麻木到没有同情。鸡、猪等用来食用的动物,往往会在长大到体重峰值的时候就被屠杀;用来锄地的牛,一生辛苦的劳作,偷懒被打,老了就会被杀死,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与其他同伴接触,很多雄性还会被阉割;奶牛的一生都在怀孕与产奶,它们的孩子可能会被杀掉或者作为新的奶牛或肉牛……人类给予它们住所、食物,但同时极大程度地限制它们的自由,无视它们的尊严和需要,尽己所能地剥削它们的可用价值,并对它们的感受视若无睹。

人类发展出了复杂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政权,也都是通过存在于想象中的虚构故事。政权的存在需要信仰,统治者通过武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但需要用某种信仰来维持军队的秩序。人们创造和传播的秩序、法规,往往宣称这是遵循神的旨意或者自然的法则。

现代人类的思维方式,与其自然的思维方式不全一样。人的意识能够记住的东西很少,且我们所记忆的东西,往往彼此之间有很多自然的连接,我们很容易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但现在,我们依赖很多外部条件进行思考,由于处理的信息更加复杂庞大,我们往往对信息进行分类,这导致我们更倾向于局限于独立的问题,而不进行全局的思考。人类首先发明的帮助思维的工具,就是文字。最初的文字是为了计数而出现的,有了文字人类才能记录更大量的数字信息。最早的文字可能产生于公元前3500-3000年的苏美尔,最初就是用来记录数字,是不完整表意的,到BC3000-2500年,苏美尔文字中开始出现更多其他符号,开始能够完整表意,被称为楔形文字。文字的出现也能为政权所用,用来颁布复杂的法典和制度。人类发明的最为常用的文字,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只是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时发现并传入了西方世界,甚至现在的阿拉伯人并不使用阿拉伯数字。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类社会中,都有社会阶层,如美国的种族歧视,印度的种姓制度等。这些社会阶层往往起源于历史上的偶然事件。比如美洲首次出现黑人,是欧洲人从非洲(当时已经发展出奴隶贩卖制度)雇佣的黑人奴隶,从那时起,黑人就成了劣等的人种。人们认为白人在生物学上也是优于黑人的,甚至创造出了神话故事,认为黑人的祖先被其父亲诅咒,他的后代将成为其他兄弟姐妹的奴隶。随着历史发展,奴隶制废除,法律开始保护黑人的平等权利。但是故事仍旧流传下来。并且,由于曾被奴役,黑人在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已经落后于白人,他们其实并不能获得跟白人同样的机会,也就没有能力改善这种落后局面,更加验证了“黑人不如白人”的假设,形成了恶性循环。印度的种姓制度强调“洁净”,认为跟不同种姓的人接触会被污染,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甚至现在印度政府提倡平等,很多印度教的信徒还是不愿意跟其他种姓的人接触。

第三部分 人类的融合统一

在公元前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秩序——帝国主义(政治)、货币(经济)和宗教——这三种秩序具有扩张性,这些规则并不局限在其产生的单一区域,而是试图将其他人纳入这个系统中,因此更有可能促进全球的一体化。

货币

史上最早的货币是苏美尔人的“麦元”,时间大约是BC3000年,与最初的文字出现的时间地点相同,麦元就是大麦。后来人类社会出现了本身没有固有价值、但是方便运输和储存的货币,最早出现于BC2500的美索不达米亚。BC640年土耳其西部的吕底亚王国铸造出了第一批硬币。

货币的出现使贸易更加方便,商人为了盈利,也更愿意将贸易推广到更多地区。有贸易往来的两个地区,若有一个地区使用某种货币,比如黄金,也会导致另一个地区开始相信黄金的价值。

“我们不信任陌生人,但我们现在也不信任隔壁的邻居,而只是信任他们手上的钱。没钱,就没有信任。等到钱渗透冲垮了社会、宗教和国家所筑成的大坝,世界就成了巨大而无情的市场。”在有货币之前,人们只能进行小规模的贸易,这种以物易物的贸易需要彼此了解和彼此信任,而有了钱之后,一切物品和服务的价值可以由货币衡量,贸易不再需要人与人的信任,只需要人们对于货币的价值的认同。

帝国主义

帝国的两大重要特征:统治着许多拥有不同文化和领土的民族;不需要改变基本架构和认同,就可以纳入其他国家和领土,从而得以无限扩张。帝国不一定要有军事征服,如雅典帝国是由不同的民族资源结成的联盟;不一定拥有大面积的领土;也可以是各种政府形式。帝国常常伴随着战争、奴役、驱逐和种族屠杀。

全球性宗教

人类社会建立起了种种规则和制度,社会越庞大,这些制度就越脆弱。而宗教的出现,恰恰给了这些制度以合法性。宗教可以将这些制度归于超人类的神圣权力。宗教的两大要素是:认为世界上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由这种秩序发展出了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能够广泛传播的宗教还必须具有另外两种特质:信奉普遍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超人类秩序;致力于将这种信念传播给大众。

具有普世性和推广性的宗教直到BC1000才出现。人类最初信奉万物有灵论,在采集时代,人们认为其他的生物也有灵魂,我们可以跟它们沟通;农业革命之后,人类有能力去控制身边的动植物的生命,人开始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些生物变成了人类的附属品,因而也就不具有独立灵魂,不可沟通。人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它们,遇到一些人力所不及的事情时,人们开始求助于超人类的力量。人类信仰的宗教曾有泛神论、多神教、一神教、二元论。泛神论认为万物有灵,多神教中有很多掌管特定职能的神,一神教认为有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完美的全能的神,二元论认为世界上同时存在着善神和恶神,以此解释社会中难以避免的痛苦、邪恶。对于泛神论者来说,由于万物皆灵,人类不过其中一种;从多神教开始,宗教信仰体现的是人与神的关系,神有私心和欲望,可以与人交易,帮助人们达到目的,或者惩罚人类,这也提高了人类的地位,其他生物不再被认为对世界能产生深远影响。大多数的多神论和泛神论,都认为存在一个最高的神,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私心,人类无法向其索求什么。多神教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既然本来就存在多个神,就意味着并不是信仰某个神才是正确,于是他们比较可以接受其他信仰的存在。而一神教只信仰一个神,这个神就代表着真理和唯一的至高权力,因此,信仰其他的神是不被接受的。很多多神教都不断衍生出各种一神论的宗教,但是他们的神不能普照全人类,而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无法在其他地区得以普及。

基督教、伊斯兰教最初都是小宗教,但最后都蔓延到了更广大的地区,奠定了一神论在世界上的重要影响。一神教中还是难免存在多神论的影子,比如基督教中除了耶稣之外也还有其他很多神,有些地方的基督教徒也会拜某些神以求庇佑。

二元论的存在解决了恶的难题——既然存在完美而全能的神,为何是世界上还是会有邪恶存在?但是又陷入了另一个难题,法则的难题——如果善神和恶神同时存在,那么谁是至高无上的、决定一切规则的力量?二元论宗教从BC1500-1000间,兴盛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只有印度和中东的少数人信奉二元论宗教。而现在的一神教中也有二元论的影子,比如基督教中的魔鬼或撒旦。

另外有一些宗教崇拜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法则,比如印度的耆那教、佛教、道教、儒教、地中海的犬儒主义和享乐主义。佛教的核心人物释迦牟尼是人而不是神,只是因为涅槃(摆脱了所有苦痛)而成为佛陀。佛陀的核心教诲: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必须放下欲望;要放下欲望需要修炼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佛教不否认神的存在,神有超人类的力量,但是无法改变和超越“欲望产生痛苦”的法则。

自由人文主义认为人性在于每个人的自我特质,因此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社会人文主义认为人性是集体的概念,自由人文主义者追求自由,而社会人文主义者追求平等。演化人文主义,是深受进化论影响,最典型的是纳粹主义。他们相信人类仍在不断地演化中,认为必须去淘汰劣等的个体,保留更优秀的人种,才能促进人类进步。他们并不反人性,反而是因为推崇人性,才走向极端的种族屠杀。

历史不可预测

历史的规则就是,事后看来不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历史是二级混沌系统。一级混沌系统是指不会因为预测而改变的系统,比如天气,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随着我们收集到更多的预测变量,可以越来越准确地预测天气。二级混沌系统是指会受到预测而改变的系统,比如历史、政治、股票等。每一次预测,都会改变一些事物,从而又改变了我们所预测的结果,导致这个结果不再具有可预测性。

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了解现在的种种不是必然,也不是自然。

第四部分 科学革命

最近两百年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并承认自己的无知,在这之后可谓爆发了一场科学的革命。之所以称为革命,是因为在1500年之前,人类以为自己已经对自然有了足够的了解,不会再有突破性的认识,大多数的人类文明都不相信人类还会再进步。此前,人们并不认为世界是发展的、前进的,基督教徒认为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应能在圣经中找到答案,而中国古代的学者,也大多都在研究古人的智慧——也就是说有价值的东西存在于过去,这世界可能有某个人不知道的事,但不会有整个人类所不知道的事,因此所有疑问都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答案,找不到的东西只能说是不重要的。

在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第一次完成绕地球航行一周。很多文化都有地图,但总是以自己所在的区域为中心,也从不会在地图中标注出空白区域(意味着人类的无知)。在15/16世纪,欧洲人的地图中出现了大面积的空白,也激发了帝国和资本主义的探索欲望。1674年,列文虎克发明了第一台显微镜,人类第一次看到微生物。1945年美国的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从此人类不仅具有了改变历史的能力,还具有了结束历史的能力。

现代科学与之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承认自己的无知,因此也有了不断探索新领域和挑战旧有观念的动力;“科学”,相信观测和数字;通过理论知识来发展新的科技。

在工业革命之前,科学的力量并不被重视。军队与军队之间的较量,更多的靠组织而不是技术。人们并不会努力通过投资于科研来改变社会。但是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出现,科学、产业、军事科技之间开始能够紧密结合,从此也登上了飞速发展的列车。科学研究必须跟某些宗教或者意识形态结合,才有可能蓬勃发展,否则科学家们不可能得到科研所需的成本,但与此同时,科研投入的方向和如何应用的话语权往往在投资者手上。

直到15世纪末,欧洲成为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摇篮;1750-1850年间,欧洲在一系列战争中征服了亚洲的大片土地,成为了全球的权力中心。从1850年开始,欧洲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军事、工业和科学的合作,以及科技的力量。中国并非缺乏科技(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比哥伦布大得多),而是缺少能够让科技发展起来的那套故事和价值观——帝国和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影响

帝国与科学家的相同点在于承认无知,科学家希望了解未知的领域和知识,而帝国主义者希望探索和征服更多的领土。欧洲的帝国主义与先前的所有帝国完全不同,过去的帝国主义者是为了权利和财富而不是为了新知识(他们侵略的地方往往也只限于周边);而欧洲的帝国主义却两者兼具(征服和统治一个陌生领土也需要掌握更多知识)。欧洲有很多航海家,往往带着一群科学家前往探索不同的地域,科学家采集关于物种、气候、人类学、植物学等相关知识,而船队则顺便征服和占领了那片土地。美洲的发现刺激了科学革命,让欧洲人意识到探索和观察比传统更重要。欧洲的帝国远征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原本一些独立的民族和文化各自发展,现在则成了单一的人类社会进程。一直到了20世纪,欧洲之外的各个文化才真正有了全球观点,这也是欧洲霸权崩溃的关键因素之一。

资本主义

在现代经济中,信任是很关键的因素。过去的人们并不相信明天会更好,而现在的人们相信世界是不断进步发展的,未来可以比现在更好,于是有些事情就成了值得投资的对象,人们可以把资金借贷给他人,以期未来能获得一定的利润。没有信任,就不可能获得借贷,也就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科研和发展新的殖民地。正是欧洲的帝国主义创造了资本主义的信贷制度,让欧洲在短时间内发展出了较完整的信贷体系。在中国、印度和穆斯林世界,统治者主要靠着税收和掠夺取得资金,并不关心投资者的利益,资本主义的思想往往受到轻视;而在欧洲,国王和将领和逐渐采用商业的思维模式。欧洲帝国主义的资金来源从税收逐渐转化为信贷,也逐渐由资本家主导,目的就是取得最高的投资回报。帝国主义下产生了奇妙的循环:信贷的资金让新的发现成为可能,新的发现可以成为殖民地,殖民地可以带来利润,利润可以建立起更高的信任,信任又可以转化为更多的信贷。欧洲的帝国中资本主义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英帝国和荷兰帝国都是由民间的股份公司所建立和管理的。帝国也往往会竭力保护资本家的利润,甚至不惜诉诸战争。

欧洲的奴隶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才出现的。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但是却不能保证资本以公平的方式分配。

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知道怎么利用自然资源,但往往受到地域和自然条件限制,并且并不知道如何进行能量之间的转换。直到工业革命发生,人类知道如何转化能源,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往往在一种资源使用过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投入科研力量去发现新的资源,资源枯竭的问题其实不需要担心。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有:时间概念,都市化、农民阶级消失、民主化、父权社会解体,以及国家和市场对家庭和地方社群的取代。现代社会也是有史以来最和平的年代,虽然战争偶有发生,但是相比于现代之前已经少很多;一战和二战这样的大规模战争,虽然死伤很多,但仍旧比不上传统社群社会中因暴力产生的死亡。直到原子弹的出现,人类社会更加成了一个不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社会。因为原子弹让国家有了毁灭性的能力,因此大国之间的战争无异于集体自杀;并且,与帝国主义时期不同的是,和平能够带来比战争更多的利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