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专注点,简单点,别把事情复杂化

你好,我是陆不弃。
今天继续分享《小米创业思考》这本书的精读感想。
【摘录】
01.
花样繁多的产品,在乔布斯眼里大部分都是垃圾。
“我应该让我的朋友们买哪些?”乔布斯问了个简单的问题,却得不到简单的答案。他开始大刀阔斧地砍掉不同型号的产品,很快就砍掉了70%。……
当时苹果距离破产也就还有不到90天的时间。在此危难时刻,乔布斯只用了一招撒手锏——“专注”,就力挽狂澜,让苹果从1997年亏损10.5亿美元,变成1998年赢利3.09亿美元,起死回生。
02.
用尽量少的产品满足用户最关注的需求,是一种超凡的能力。少就是多,背后是极为精准的行业发展与用户需求洞察、极为清晰的产品/战略思路,以及基于强大产品力的超凡自信。
03.
业务扩张与保持专注矛盾吗?并不一定矛盾,关键看四个判断标准:
1.是否符合公司的使命、愿景和战略。
2. 能否与公司核心业务形成显著的强协同并形成闭环。
3. 能否为用户提供一致性的价值与体验。
4. 公司的资源是否支持。
【感悟】
01.
每次看到乔布斯重回苹果大刀阔斧砍掉他眼中垃圾产品,重新定义苹果产品矩阵的时候,都会感受到一种冲击,既有感性上的,也有理性上的。
于感性而言,这需要扛下巨大压力,要具备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魄力,要敢于在自己创立的公司摇摇欲坠时以一种绝大多数人理解不了的方式去解救它。
但这种解救方式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无法满足客户花样百出的需求,无法跟市场上竞对的产品进行对标,无异于自杀式的精简产品线。
于理性而言,这样的操作,需要极为深刻的洞察,以及精准的刀法。
既要不被除自己之外的其他持异议者影响思路,又要不被现实的沉默成本、糟糕的财务状况拖累决策,背后潜藏着长期的创业经验及洞察,特别是被苹果公司开除后继续创业沉淀的理性思维。
就像乔布斯说苹果做的事情,是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上,背后映射出乔布斯自身的鲜明特质,感性和理性的混合体、矛盾体,他足够感性,也足够理性。
恰恰就像自己左右手互博一样,他的思考、观点及决策,融合了感性和理性,很奇怪,两者就是如此矛盾而又和谐的汇聚在他身上。
02.
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时候,无论这个客户是组织还是个人,往往容易为了满足而去丰富,把客户的需求无限拓展、放大,对应形成不同的产品、服务。
最后发现,其实这些中很大一部分是自嗨,是企业存在及盈利的需求,偷换概念成客户的需求,那只是企业自己以为的,却并不是客户的刚需,于是就偏离了客户的需求,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跑偏了。
比如,有些售后服务,本意是为了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当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尽快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无论是答疑,还是维修,又或者退换货。
但现实中的情况是,客户找售后比登天还难,不仅要面对复杂的机制,还要面对弯弯绕的话术,最后忙活一通,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浪费了时间及精力,心里越发不舒服。
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式的售后,看似在满足客户需求,用一种规范的方式去做,但实质是在撇清责任,是在躲避真实的售后,是在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减分而不是加分。
为什么有的商场超市,要退换货可以二话不说直接退换?
为什么有的自媒体课程或知识星球可以买了以后也能退?
比如粥左罗老师的很多课程、社群就是这样,在确定的时限内,不满意直接退,买卖双方都满意,不浪费彼此的感情和精力,甚至还为以后成交埋下了伏笔。
这样有什么不好吗?毕竟现实中,出问题的产品或数量是少数,借着问题寻事或者假装有问题挑事的不良客户也是少数。
作为售出的一方,作为为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而存在的企业,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资源放在如何更好的创造更好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上,不是吗?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