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架不住朋友圈的无数安利,去看了《流浪地球》,果然不愧是春节档票房口碑双丰收的赢家,看完后真的会让人有二刷的冲动。这里记录下了自己观影时最直观的一些感受,第一次写,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1】中国特效的震撼
对于科幻电影,观众最关注的就是特效,无论剧情如何,至少必须在视觉给观众以享受,要有种“饕餮盛宴”的感觉。
而《流浪地球》的特效,确实也当得“惊艳”二字。
想象下,如果特效背景不变,把里面的亚洲面孔都替换成欧洲脸,那就跟看欧美大片一样,并没有什么违和感。
毕竟勤劳肯学的中国人用几千张底稿堆出来的特效画面,效果肯定也是能和外国正面刚的。
其中,由小到大排列,个人感觉最震撼的莫过于地下城、冰雪世界、蓝白火焰的行星发动机、地球与木星、空间站的这几个画面。
走朋克风地下城的压抑感、中国地标建筑的被冰封后的震撼感、行星发动机火焰喷射推动地球前进的恢弘感、地球和木星相比的渺小感、空间站人工智能的绝对理性感,这些画面是我之前从未见过,也是此次观影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感受。
虽然,一些中国风的元素让我不时有些出戏,但科幻片里面终于不只有自由女神像倒了,埃菲尔铁塔爆炸等场面了。
终于,中国的地标建筑也有科幻电影的入场券了,而且说不定以后这种场景还会越来越多。
【2】以“大家”为核心的内涵展示
整体情节十分紧凑,达到了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的效果。
电影用科幻电影惯用的叙事线展开,再到后期危机爆发,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缓缓讲述出中国人的世界观。
在剧情内涵的设置上,“小家”和地球家园这个“大家”是让我最有感触的。
和美国式的科幻大片不同,美国科幻灾难片喜欢设置成一群人“逃离地球”,但并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一般背景会是,小部分人乘坐诺亚方舟逃走,而大部分人还是被留在了地球上自生自灭。
想比之下,中国人是一个“安土重迁”、重“根”的民族,电影中,它没有把自己“单拎”出来,而是把体现人类共同命运体的“大家”放在的第一位。
电影的最后,救援队选择放弃了最后几天与亲人团聚的日子,返回基地,决心拯救“整个”地球。人类的渺小,只有聚在一起才能有力量。
他们都不想只有几天“小家”团聚的日子,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地球这个“大家”保住了,才能让“小家”真正的获得幸福。而这体现的也是人类这个“群体”的力量。
不仅如此,从欧美剧情的逃离地球,变成如今的带着地球流浪,这本身也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中国人对“家”或者“家园”的概念和“房子”是分不开的,安土重迁。带着生活的土地离开,“浪漫”的同时也是对“家”的独特世界观的展现。
同时这也是因为中国人把全地球的居民都看作是一个整体,虽然带着地球跑比乘坐方舟跑难很多,但是这正是中国人“团体”、“有困难一起扛”、“有责任担当”意识和价值观的体现。
【3】一些小缺憾
这部科技片整体的风格和其他片不一样,带来科技感的同时也会让人有一种像史诗片的庄重感。
但可能是考虑到国人对该片的接受程度吧,中间其实硬抖了一些笑点包袱,比如:开车时交警的提洗脑录音、程序员的春节12响、装有呕吐物的头盔……不敢全程严肃,中间塞了这些笑料。
但这其实是很容易打断人对当时所在场景的沉浸感。至少我觉得有点不适。
其次是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的,是那段韩朵朵为了让救援队返回时发表的“演讲”,要是我是其他救援队,其实很难说服我返航。
但事后想了想,毕竟主基调在那里,只要突出了人类共命运,互帮互助度过难关也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选择《流浪地球》作为了春节假期结束的礼物,很正确,特效和剧情让我觉得电影票,很值。
但除了电影本身,里面或许还夹着一丝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开篇之作的包容,以及有一丝对“终于不再是美国人征救地球”的兴奋情绪。
但无论如何,恭喜《流浪地球》,喜提22亿票房,郭帆导演四年的磨砺,终于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出剑,便惊艳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