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3 《孩子 挑战》(二)

2018-01-02  本文已影响18人  我是十六

继续上一篇

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

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们的行为,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们,不是强迫他们改变,而是让他们决定自己的行为。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在发生冲突时,孩子不愿意倾听,这时候的语言很有可能变成武器。冲突中几乎无法通过语言来教导孩子,因为这事后他什么也听不进去。不论说什么,都容易变成语言弹药,口舌之争由此开始。有时候即使孩子什么都不说,他仍然在反抗,并通过他的行为表现出来。直接对抗和恶作剧是孩子最常用的方法。

面对一个尖叫、失控的孩子,妈妈感到非常无助,试图用语言威胁给孩子施压,让孩子听话,而她的行为却与她的语言相反。她想让孩子停止大哭,却不明白自己应该采取行动,离开这个环境。孩子这时的哭只是"泪水压力"而已,不用太过在意。

不要"赶苍蝇"

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先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是真的为达到养育孩子的长期效果,还是只不过不想让"苍蝇"烦扰我们?

我们随意的责骂,则对孩子无效,对我们也没有积极意义。我们不想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孩子的不良行为上。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或者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专心在事情上而不是个人权威上,并且有始有终。

不要轻易取悦:有说"不"的勇气

想让孩子高兴是我们的天性,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然而,如果我们通过牺牲规则来换取孩子的高兴,或者出于害怕而对孩子妥协,这时就需要提高警觉了。

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孩子高兴,这是个错误,这样容易造成家长卑微的心态,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被别人注视确实不舒服,但孩子人生技能的发展更重要。我们应该学会关注客观而不是关注别人怎么想。这个时候,妈妈需要在面子和"妈妈的义务"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买所有他想要的玩具,也没有理由每次我们买东西的时候,都要给孩子买点东西,这样做是在纵容孩子的任性,而且让他觉得他有权利让我们给他买东西。

避免冲动:采取孩子预设以外的行动

当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冲动反应,孩子的错误努力就会失效,就有可能找出更好的方式。尤其当我们用心地给予孩子正确的关注,就能帮助孩子用积极的、建设性的方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避免过度保护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我们也不想这样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己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家长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和鼓励,就是承认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应付。

不论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被别人决定自己的生活非常让人郁闷和生气。我们不能安排命运,也不能控制命运。当我们竭尽全力去控制时,势必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困扰和痛苦。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学到的是:明知道结果是不可避免的,还是要继续斗争,不论怎样都要继续——不仅对父母,也对生活本身,对生活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发展而愤怒和怨恨。被宠坏的小孩就是因为生活不如意而发怒的孩子。

随时准备好,在他实在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我们就可以开始这样的行为。慢慢地,通过观察和引导,将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和问题解决后的满足感、成就感,都交还给孩子。

激发独立

绝对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这个规则非常重要,所以必须要一再重复。

只要孩子表达出他想要自己做什么事,我们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尽量让他们尝试。我们会发现,能够让孩子自己动手和帮助他人的机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孩子可能会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协助、指导、鼓励和手把手的训练,这些我们必须做。我们没有权利为孩子做每件事,更不能阻止孩子想要做出贡献的想法和热情。

不参与战争

不论孩子们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着帮助孩子们扯平或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当父母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好机会。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冲突和争执,要想培养出应对冲突的技能,就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学习。

我们愤怒,常常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对孩子的利益肩负极大的责任。结果是,我们无法让自己从问题中脱身,无法客观看待情况。

不论孩子们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着帮孩子们扯平或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还有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孩子会模仿爸爸妈妈的冲突。当孩子们看到爸爸妈妈发生分歧时就会有战争出现,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当我们站在所谓"最小"一方,帮助他们反抗"最大"的一方,这其实增强了他们弱小卑下的感受,也是在较他们利用无助和软弱得到特别关注,对解决难题有弊无利。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们就能建立起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人际关系。他们会从实际行为中学会礼貌、平等、遵守规则、互相体谅和尊重等精神,这些恰恰就是我们希望孩子们学会的人生性格和技能。

不受恐惧的影响

如果我们的孩子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他们就无法面对和解决困难,恐惧不但不能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反而会降低这样的能力。一个人越担心害怕,就越容易招致困难和危险。然而恐惧却能恨成功地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为自己服务。

孩子是天生的演员,只要有观众,他们就会不断表演。因为不能理智地预知自己的行为结果,所以他们反而不给自己任何限制。孩子从一次一次的经历中发展出表演模式,最后渐渐演变为成年人的行为习惯。

我们通常认为,当孩子经受苦难时,我们必须去安慰他。而实际上,我们这样做shi2在增加孩子的痛苦,孩子将继续保持自己的恐惧,以得到我们的同情和关注。

做自己的事

开城公布的讨论,不会引起孩子本能的反抗。多提出各种可能性,即使有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不能接受,也要提出来让孩子思考。这种客观、全面的处理方式,是培养孩子理性思考和判断的重要前提。通过这样的放肆好,我们和孩子都会发现,孩子能够形成对他现在和将来最好的能力和价值观。

不要和祖父母发生冲突,继续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祖父母喜欢孙子,他们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只宠爱而不用担负太多教养的责任。若爸爸妈妈被祖父母的溺爱行为困扰,只能说明他们对自己没信心,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花时间和精力去纠正祖父母的行为徒劳无功,不仅无效,还会增加家庭的紧张和冲突。孩子和祖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他们之间的事。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怎么回应。祖父母和溺爱会让孩子觉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很有权力,谁要不满足他的欲望,就是跟他过不去。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改变这样的想法,引导他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消除因祖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形成自己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错误想法。

有不少老师仍然在按照传统的方式,要求家长陪着孩子做作业。我们要正视这个要求,这个要求非常容易引起权力之争。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一起设定一个学习时间,然后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们需要给予的是对孩子的激励和鼓舞。

不要可怜

孩子对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因此,如果我们可怜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悲自怜的合理理由。然而,当孩子自悲自怜时,他的痛苦会加倍,因为这时他不是去面对他的困境或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怜悯,非要等人安抚才能好起来。渐渐地,孩子越来越没有勇气,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

同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而怜悯是无原则的可怜人。当我们认为对方弱小时,我们就会怜悯对方。结果却会削弱对方原有的智慧和能力,导致他们趋向消极、抱怨,陷入悲惨的恶性循环。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

我们要求孩子马上做某些事,我们的立场经常是令人怀疑的。这是一个权威的方式,它通常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若我们不对孩子做过多的要求,传递出的是需要获得孩子的帮助而不是要求他服从或顺从,我们才可以增进友好,形成令人满意的关系。

有效跟进,前后一致

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

责骂、批评、惩罚、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不偷盗;相反,它们更像这些行为的“燃料”,孩子会更想做坏事,以击败父母和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孩子不需要任何说教,他们本来就知道说谎和偷盗不对。如果他宁愿选择去做坏事,那是因为坏事能给他带来他想要的结果。

当孩子说脏话或者骂人的时候,他想要的是话语带来的惊人效果。假如我们的反应是很惊讶或者大惊小怪,其实是在刺激孩子继续这样做。

一起享受乐趣

现代很多家庭关系越来越疏离。孩子们自己玩,父母提供玩具,却不参与。产生这样的现象,一部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对抗比以前更多;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大人们缺乏和孩子一起享受乐趣的技能。父母花了很多心思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却不记得自己也要参与。

父母有义务和责任带动孩子一起玩游戏,使家里渐渐形成和谐快乐的气氛。这样,就可以慢慢改善承认要求过多和孩子对抗的情况,大人和孩子成为有共同兴趣的伙伴。

如果父母留心倾听孩子,会发现很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再加上一些想象力。这些都能成为家庭的项目,成为家里所有人的乐趣。

电视挑战

我们不能从孩子的生活中删除什么内容,我们这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但是我们可以用更有趣的事情影响孩子,他们会自愿离开电视。

“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

青春期的孩子和成人之间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沟通。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打下了良好沟通的基础,那么到了青春期,这个沟通的大门通常还会保持敞开状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尊重孩子即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想法,也要保持对他们的尊重。

十六

2018.1.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