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来由不明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traditions.jpg](http://ww2.sinaimg.cn/large/683802a1gw1ek5fz69z18j20o40fiju5.jpg)
“你这是做什么?”这可是个实在的问题。我刚把一张20美元钞票递给旁边也在等红灯的夫妇,就连他们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刚刚这一幕发生前,我摇下车窗,用力跟一旁车里的人招手,直到坐在乘客座的丈夫终于看到了我。他摇下车窗,我冲他喊了一声:“蜜月旅行愉快!”
他愣愣地接过我递出的20美元,挥手跟我道别。“你这是做什么”,我那坐在副驾驶的朋友问道,“你认识他们吗?”
不,我不认识他们。我从没见过这对夫妇,但是我看到了他们卡车的后挡板上写着“新婚”,以及后挡风玻璃上挂着婚礼铃铛。自从拿了驾照后,我就养成了这个习惯,每次我手头有小额现金时,我都会给遇到的新婚夫妇发红包,10美元、5美元不等,通常不超过20美元。
我告诉我朋友,这是个习俗。因为我父母三十年前度蜜月的时候,有个陌生人就做了这样的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好几年来,我一直都给遇到的新婚夫妇发红包,虽然这些钱出手容易,赚到手难。而当我问起父母当年那件事时,他俩放声大笑。压根就没有陌生人给过他们红包。
没人给过他们现金红包,但有人替他们付了加油费。我父母在马里兰东海岸举办婚礼,然后开车去弗吉尼亚度蜜月,中途在温切斯特附近停下来加油。当他们加完油准备去付钱的时候,服务员告诉他们,隔壁加油泵的人已经帮他们付了钱,并祝福他们旅途愉快。
那人虽然没跟我父母讲话,但他看到了我父母那辆79年的福特斑马车,后车窗玻璃上喷着的白色“新婚”字眼,于是替他们付了加油费。他们免费加了油,开往下一个目的地阿波马托克斯。不知怎的,三十年后,我搞混了这个故事,把加油费记成了现金,还添油加醋,加上了他们互相祝福的桥段,而事实上这些压根没发生过。
婚礼总会制造出各种习俗,比如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了白色婚纱后,白色婚纱就成为了婚礼习俗。习俗不断演变,正如很多事情我会记不清一样,我们会保留其有用之处,舍弃其无用之处。
但我们常常不去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沿袭了这些传统习俗。举两个寓言故事作为例子。某个锡克教领袖每次敬拜时都把猫绑在树上,免得分散大家的注意力。领袖逝世后的好几年,猫还是被绑在那棵树上;这只猫死后,人们又找了另外一只猫绑着。于是把猫绑在树上就变成了一个敬拜习俗,虽然这跟寺庙里面进行的敬拜毫无关联。
还有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妇就如何烤火腿争论不休:丈夫坚持认为要切掉火腿末端再烤,妻子坚持问为什么;丈夫说因为他祖母就是这么做的,后来他才知道原来祖母是因为烤箱不够大才切掉火腿的两头。这个烹饪习俗其实跟美味无关,只是跟烤箱大小有关而已。
虽然有些传统来由不明,而我们不一定会因此摒弃它,但我们最好还是了解一下传统习俗背后的故事。就好像我虽然知道了陌生人并没有给我父母红包,而是付了油费,我对新婚夫妇的慷慨依旧。事实上,同样都是表达善意,我所给的红包比起那位陌生人付的油费,可便宜多了。
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变成一个习俗。你只需要重复去做那件事就可以了。我妹妹开到铁轨路时,总是会抬起双脚,但她解释不出个所以然来。我猜,这不过只是个习惯,或者有点迷信。我有个朋友,她总是会帮她后面那辆车付通行费,至少在切萨皮克湾大桥通行费为2.5美元的时期,她总会这样做。
现在涨到6美元后,我不知道她是否仍然保留着这个习惯。在一张五美元纸币刚好可以付两辆车通行费的时期,这个习惯的原因更说得通:你不仅表示了友善,还节省了收费亭服务员找零所花的时间。习俗,不仅靠沿袭,还可以靠习惯的养成,就像养成一个习惯一样。可以是家庭习俗,朋友间的习俗,还可以是陌生人间的习俗,就像我一样,现在依然还会给开车遇到的新婚夫妇发红包。
How We Create Traditions With Dubious Origins
原文发表于Pacific Standard
作者:Casey N. Cep 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剑桥大学神学硕士
译者:韩某昕Joy @ 杰罗姆之友翻译小组
校对:yihan @ 杰罗姆之友翻译小组
![](http://ww2.sinaimg.cn/large/70585979tw1eevtkr73l3j20gf05rmx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