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再敢说大学生活轻松,就甩给他这篇文章
1.
表妹最近不开心。
她读大二,一学期十几门专业课,每次打电话给她,她要么在教室,要么在去教室的路上。
表妹大一时,课业相对轻松,还能瞥一眼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不料课业压力迅速袭来,起早贪黑一个月还能忍受,但持续一整年,实在有些崩溃。
昨天她又和我聊起高强度的学习生活,说自己有些失眠,不知该如何是好。我照例开导,她照旧叹气。一个没留神,我碰了雷区:
“你还是学生,现在的压力根本不算什么。工作之后糟心的事儿多着呢。”
表妹的声音提了八度:
“哥,没想到你也这么说!我还指望你能理解我!你真以为我的日子很舒服吗?”说罢,她甩给我一张本学期的课程表。
盯着课程表见缝插针,蝼蚁般密密麻麻的小字,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
后来我仔细考虑过,如果让我有一次穿越的机会,我绝不会回到高考之前,还有大学毕业前的求职季。
太多变数,太多提心吊胆,太多彻夜未眠。
学生的压力,有时是会超过职场人士的,只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忘记了这一点,还以为象牙塔里春风无限,不知残酷的竞争如影随形。
这是我随便搜索出的新闻:
如今,在校学生已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而这绝非轻飘飘一句“玻璃心”能解释得了的。
现在的大学,早已不再像校训中常讲的“求是创新、明德厚学”那样单纯。学校正变得越来越社会化、功利化。学生的压力,也远不止读书考试这样简单。
“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我已不知第几次看过这样的报道了,每一年毕业生数量都在膨胀,每一届大学生都将面临更严峻的现实。
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谁是轻松的。到头来,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3.
已步入工作岗位的人们,总有一种错觉:
学生的烦心事,都不叫事。
实际上,拿学生与上班族来作比较,本身就没有可比性。
压力,强调的是心理感受。3岁小孩子被别人抢走了最心爱的玩具,哭得天崩地裂。从家长角度看,一个破玩具有什么好哭的,可对孩子来说,他的世界坍塌了。
还有前段时间被骗了9000块钱的大学生徐玉玉,郁结于心,最终心脏骤停猝死。9000块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她而言,这代表了所有希望。
再有太宰治的小说《人间失格》中,主人公的心声:“别人寥寥数语的责备,对我如晴天霹雳”,这是所有性格内向敏感之人的共同感受,若非身在其中,你永远也无法体会到那种切肤的焦虑和胆战心惊。
由此可见,压力只和主观感受有关。它与阅历无关,更与年龄无关。
学生同样如此。几年前,我表妹不受高中班主任待见,整天回家长吁短叹,学习成绩逐步下滑。那段时间我在公司里朝九晚五,下班回家看看美剧逛逛街,表妹的压力显然要比我大。
还有不少在公众号里诉苦的孩子,也绝非无病呻吟。他们有时会语音留言给我,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声音中,发自内心的惶恐与不安。
4.
学生,是长期得不到重视的高压力群体。每个局外人都认为学生时代最轻松,而每位学生的呐喊在局外人看来,都不值一提。
“学生遇到的那点破事儿,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说这话的人,接下来要讲的,往往是“想当年,我XXX的时候,压力比你大多了……”
说到底,还是优越感在作祟。人们善于通过比惨,来彰显自己的不易,营造“我比你厉害”的感觉。
把吃过的苦当作炫耀的资本,这是病,得治。
所以真的没必要因为自己经历过一些事,年长一些,就觉得别人的烦恼都是矫情。把你放在他的处境下,你未必会处理得更好。
5.
“学生的烦恼都是无病呻吟、小题大做”——这样的论调,让人很不舒服。
我写过一篇文章,汇总了一些读者学生时代的挫折故事。有人埋怨说,这些故事都太过矫情,不值一提。两天后,他跑来向我诉苦工作不顺,老板坑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同样用一句“矫情”来赌他的嘴?
矫情,实在是个很不友好的词语。它代表了拒绝沟通、拒绝理解,以恶意与冷漠来揣测他人的不易。
“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就是瞎矫情”——这可能是所有学生在倾诉苦楚时,最讨厌听到的回答吧。
有句安慰人的段子常讲:
“你以为自己学业不顺、前途迷茫,却不知这只是人生路上的小插曲。”
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旁观者姿态,真起不到啥安慰的作用。它应该反过来,才更符合学生们的心声:
你口中不以为然的所谓小插曲,在我看来,那就是全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