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本土文化厝边的风景-散心福建省

漳州的万松关

2017-09-12  本文已影响83人  光鸽1982
万松关残城

    第一次看到“万松关”是在漳州乡土摄影集《吾爱吾乡》里出现的,从厦门高速去土楼在漳州段会过一个隧道也写着“万松关”。怀着好奇心,那天专程独自驱车去寻古了。

    资料上显示:万松关城墙全长100米,高25米,宽7米,由长条花岗岩切成。城楼上有炮门三眼,其堞高可见海(其实见的是九龙江)。城门上镌有“天宝维垣”四个雄浑有力的楷书大字。万松关地理坐标为漳州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岐山与鹤鸣山之间的万松岭。素有漳州门户之称,是漳州三座古关隘中仅存的一座,也是福建省仅存的古关隘。

城 门

    文献记载,商周时期就有人类部落在万松关一带活动。当时南蛮之人,以岩山洞穴为居,据此天险与大自然抗衡。这座关隘,既是古代的交通要塞,又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据《龙溪县志》记载: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历朝军队隔江扎营于江东重兵防守,与万松岭隔江对峙,未敢贸然出师。唐代陈元光入漳之时,“遣人沿溪结筏,间道袭蛮,遂建寨柳江之西”,就是万松关一带(旧时称军营岭)。唐开漳后,在岐山与鹤鸣山(云洞岩)之间劈开一条漳州府通往福州府的要道,取名“福岐路”。此路辟通初期,尚未种植路树,沿途暴日风尘。到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郡人陈克聪在沿路两旁种上许多松树,“植松夹道,连阴十里”改名为“万松岭”。明崇祯二年(1629年)漳州知府施邦曜倡议在此设关,由里人王必标负责施工,共花一万余工,建成这座关城,称“万松关”。万松关一关连五营,沿着关城两翼,原有5座石垒营堡驻兵寨,称“五营寨”(现在仅存遗址)。建关之后,历经多次战火烽烟,至清代初年,又派重兵驻守关上。

残墙构件 城楼顶上 关内一侧

      可惜的是在文革中被拆除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现在仅存残长55米,残高8米,残宽4米,已失去昔日的气势雄风。历经数百年烽火的万松关,虽随着岁月流逝其军事重要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去缅怀的。

关内牌坊构件

      在关城慢慢走了一圈,也顺着山坡爬上城。基本算是被毁的差不多了,残留的城楼构建。挨着城门是一处商业农家休闲山庄,里面也有零散的古城构件,还有一座牌坊。这般景象真的很现实。看完满是伤感!让我想起在龙海的一个村落,好好的一栋中西结合的老宅洋楼外墙都被打了密密麻麻的通风孔,活生生的被改为蘑菇房(养蘑菇)。是吃饭固然重要~!可是靠毁先人祖产来创经济,不懂其不可再生性及历史人文价值的意义?!谁破坏真的会有报应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