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西风瀚海沙 ——读《寻找家园》
14岁的高尔泰离开家乡去苏州美专读书,在小气轮上,他写道:“千里水天一色,上下是新月。回首来路,落日殷红。我靠着舷窗,想家想得厉害,计算起还有几个月放寒假了。在家里想出去,想不到一出门就想回家。更想不到,从此漂泊天涯,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高尔泰五七年因一篇《论美》而被打成右派,被发往夹边沟农场劳教。五九年因会画油画被甘肃省委抽调到国庆十年成果展工作组,逃离了在夹边沟农场即将被饿死的命运。后来他几经辗转调入敦煌文物所,没几年又遇文革被批斗发往酒泉。七八年落实政策,调到兰州大学教哲学,再后来又辗转几个大学,直至八九年入狱,九二年离开中国。他的多半生辗转于中国的漠漠戈壁,甚至他逃离中国后,旅居的拉斯维加斯,也是美国西部沙漠,他的一生都离不开瀚海荒沙。
高尔泰的家乡在江苏高淳,他少小离家读书,“从此漂泊天涯,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作为知识分子,高尔泰经历了建国后的所有运动,他半生漂泊,最终只能梦回家山。但他一生都不曾放弃对自由的追寻、对美的向往和对人存在意义的探索,他一生都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部浓缩到个人的史诗,也是一个放大到国家的故事。
读《寻找家园》已经六七年了,可它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书,几年里,常不时拾起来重读。拿到这本书时,我甚至不知道高尔泰的名字。读过《寻找家园》也曾想写点儿什么,可又觉得面对高尔泰这么真实深邃的文字,所有的话都是多余。可是,如果不记下些什么,似乎又辜负了阅读那些文字时给我的如鲠在喉的感觉。
在我有限的阅读里,自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始,我才被启蒙,我才渐渐了解到一些历史书中含混而过的当代史,我才知道了体制对知识分子乃至整个民族人性的迫害之深重。
少年高尔泰执拗倔强。与人打架打得无趣,但为了表示少年反叛,每天回家前还特意用泥巴涂在脸上装出刚刚恶斗一场的样子给父亲看;爱看书,干脆逃学,跑进操场后面小丘里的榛莽用茅草做个大鸟窝在里面读课外书;不喜欢苏州园林的工凿斧琢,也不喜欢东吴大学的素描课,竟扭着家人死活改投丹阳正则艺专。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少年时的执拗与倔强跟随他终生,因此也一生吃尽苦头。高尔泰写过母亲的一句话,说他这一生,一写文章就要招灾惹祸,一画画就能逢凶化吉。但他偏偏要写,且不论时局如何,坚持写内心真实的想法,坚持不随潮流不奴颜媚骨。他这杆笔,就是他一生灾祸的根源。在<寂寂三清宫>一篇中他写国民政府高级官员于右任的“莫高窟”题字“笔意位置,清气袭人,野逸中透着苍健”;写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两职位的郭沫若题字,则是“蓝底金字,光闪闪特扎眼……搔首弄姿,我不喜欢”。他的韧劲犟劲,可见一斑。
高尔泰的文字凝练朴素,仿佛绘画里的写意,干净,意韵悠远。他写离开故乡时船舶离岸的心情,“风物依旧,新世界不新,好像旧世界的延伸,只是没有了家。”
高尔泰是画家,是美学家,又有着极好的国文功底,因此他的文字寥寥数语,就描写得如画般生动逼真。 他写在夹边沟农场挖排碱沟为了弄到野生沙枣果腹,差点迷路冻死大漠,突然看到新挖的排碱沟,“一泓积水映着天光,时而幽暗,时而晶亮,像一根颤动的琴弦,刚劲而柔和。沿着它行进,我像一头孤狼。想到在集体中听任摆布,我早已没了自我,而此刻,居然能自己掌握自己,忽然有一份感动,一种惊奇,一丝幸福的感觉掠过心头。……拥有了自我,也就拥有了世界。这种与世界的同一,不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梦想着的自由吗?月冷笼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的人,在追赶监狱。” “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字字泣血,隔着书页,我似乎可以看到衣衫褴褛的高尔泰在无边的戈壁上狂奔追赶队伍的画面,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焦急孤独与无助。
高尔泰的文字真实,他不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所有的是非都写来交与读者评说。<出死>一篇,写被抽调参加国庆十年画展,他为活命,为了留下来,学会了投其所好,学会了哗众取宠,他写到“一门心思制造效果,致力于细节逼真气氛热烈,想不到自己是在撒谎是在参与扩大灾难。不,有时也想到一下,浮光掠影,并不影响工作。”
高尔泰擅长写人,他的文字,是苦难与美的沉重而和谐的统一。他不去写悲剧背后的政治原因,只是以平淡的笔触描述他亲眼目睹的生死故事。写他自己命悬于一线,写周围人们相继死去,笔下都保持着最大限度的冷静与克制,没有丝毫的渲染与煽情,亦因此而具有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印象最深的是<安兆俊>、<蓝皮袄>、<军人之死>几篇,人的毁灭,人性的被践踏,以一种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被白描出来。在描述人的毁灭的同时,高尔泰仍保持对人性最高的礼赞和颂歌。
安兆俊是民族学院研究新疆史的历史学家,曾经给过高尔泰帮助与鼓励。在夹边沟农场那样饥寒交迫贫累交困的环境里,很多人都精神崩溃了,名演员偷别人的馒头,大音乐家涎着脸乞求一丁点施舍,留学归来的双博士为抢着刮饭桶,打架不要命。但安兆俊依然坚持要寻求人生的意义,房间收拾得整洁干净,《工地快报》作为历史资料整理得一丝不苟,濒临死亡的边缘时也坚持擦脸梳头,在最困难与最黑暗的环境里坚持保存一个“人”的形象,一个“人”的姿态,最终坐着死去。高尔泰说他是一个值得两个儿子自豪的,“真正的人”。
读到这里,除了沉默,也只有滚烫的泪,可作为对这样一位斗士的微薄的献祭。
高尔泰一直在写,在<出死>一篇写他被抽调参加画展活下来后,不想被物化,偷偷地写。他说,只有看见那些文字的存在,他才敢确信自己走出了死亡的阴影。他在<寂寂三清宫>继续写人的价值,写人的异化与复归,写美是自由的象征。他说只有写,才有一种复活的喜悦。这个理想主义者,一生几度被囚被困,甚至家破人亡却死不改口非要讲自由、人道、人性。多年的文字积累凝成了这部《寻找家园》。
高尔泰是历史的证人。《寻找家园》是个体记录的断代史,是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