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毕业生对教育的反思: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大价值?
文:来自互联网 点评:郑委
在大多数中父母的眼里,孩子的学习成绩似乎比任何其他东西都重要,但学习成绩真的如此重要吗?
本文来自一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值得中国父母去关注深思。
朋友的女儿在十多年前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在周围中国人圈子里轰动一时。毕业后她到硅谷发展,一边工作一边又修了个MBA学位,现在在一个世界顶级的IT公司里工作,亲朋好友都觉得她很能干。
每当华人家长当着她的面表示要让自家孩子以她为榜样时,她都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一再说自己很普通,就是个高级打工仔而已,千万不要向她学。
(郑委老师:当代教育的可悲之处就是用“考上什么大学”,“找到什么工作”来评价教育的成功和子女的成功,大学越名牌,企业越国际,说明孩子越成功!而孩子们爱的能力,价值观,心态,精神富足,道德水平和责任意识都已经不是评价孩子的标准了!“孩子的成功比孩子的优秀更重要”,成功带给人的往往是虚荣和精神空虚,而优秀带给人的往往是幸福和精神富足。)
现在她自己的女儿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回来看望父母时,大家见到她就半开玩地问她,以后要把孩子培养进哪所常春藤大学,她却很坚决地摆手说:“我不培养,她能上哪儿就上哪儿。”
据她妈妈讲她真的不管孩子的学习,在家里什么也不教,也不送孩子去任何特长班,她妈一提起来就愁,说她对待自己孩子像是放羊一样,极其不负责任。
(郑委老师:其实最不负责任的人是孩子的姥姥,因为她自己的价值观不正确,把自己的女儿培养的“成功不优秀”,她不能理解自己女儿的想法,因为她的女儿很清楚自己内心是否幸福。)
有一次过节聚会,当大家的话题又转到孩子的教育上时,她讲了她自己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些反思。
她说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她的学业成绩排名都是全校第一,在麻省理工学院时她的学习成绩也是处于上游。
但是工作以后,她是同学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属于在事业上没有什么成绩可言的人。
毕业十年她去参加同学会,同学中有后来进了法学院当上大牌律师的,有从政已经是某个州众议员的,有在公司做已经成了CEO的。
有个同学毕业后就冒险加入一个才组建的小公司,公司后来上市,他坐拥原始股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
如果觉得这个同学在财富上比较成功的话,那么另外一个参加小公司的同学后来变成了公司合伙人,公司上市后他直接就进入千万富翁的行列。
可是这个人还不算牛,有个同学自己创业自组公司,公司上市后给卖掉了,又建了一个公司又卖掉,现在正在搞第三家公司,已是亿万富翁。
(郑委老师:这位女士内心不幸福,而她至今都不知道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原生家庭也就是她的父母错误的“物质成功”价值观影响了她,而她其实也是一个“物质成功”价值观的人,因为从这一段落来看,她的视角还是在内心深处和那些拥有了名和利的人进行着比较。很多时候,人的可悲不在于她自己内心不幸福,人的可悲在于她并不知道自己内心不幸福的原因。)
单纯从财富上看,他们这些打工的人在同学里不值一提。
但是最潇洒的却不是上面那些“成功”人士,而是一个大学期间学习很好的男同学。他自从有了孩子,就辞掉工作在家里做起了家庭主夫,因为他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照顾孩子的感觉,喜欢相妻教子的生活方式,在孩子上学前他都不打算去上班了。
他太太也做IT行业,收入足够家庭开销,而太太不喜欢做家务,所以他们夫妇两人正好互补。
这个同学还有个兴趣是旅游,他们全家一有空就满世界去玩,已到过七十多个国家,以后打算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走走。
同学里面属他没有压力最轻松自在,让生活节奏很紧张的上班一族们羡慕不已。
(郑委老师:为什么拥有高薪的上班族“羡慕不已”?!因为“放不下对结果和对成功的执着”,只有“放下”才能“活在当下”,只有“活在当下”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内心愉悦。很多人早已经“衣食无忧”了却还在努力的追求的金钱和名利,美其名曰是“事业”,说白了用“事业”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压力,用“物质成功”来掩饰“精神的干涸”,何为事业?无论你挣了多少钱,想着给自己家花那就是一“职业”,想着为社会花,那才有可能是事业。)
同学中有几个华裔孩子,父母来自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等地,这些同学都是规规矩矩的打工族,就职于大公司,说起彼此的工作都乏善可陈。
他们几个华裔孩子在校时学业优异,努力踏实,智力超群,可大学毕业以后,后续的事业发展却普遍不如美国同学。
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她认为,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培养有误区。
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光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父母就大功告成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有和进名校相关的活动中,而子女教育的其他重要方面,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视了。
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和同学相比之后感觉自己所缺乏的。
人的一生更像马拉松比赛,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超过了上名校。事业都是在大学以后建立的,名校的招牌在刚毕业的头一两年找工作时还有点用处,后来很快就会被工作经历所取代。
(郑委老师:本文作者提出了这个最大的误区,但是她的论述却没有直击本质,因为作者本人是分数教育和成功教育的“牺牲品”,说是牺牲品有点过了,但她已经意识到这样生活没有“意义”,但她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她的所有的论述还是围绕在“个性品质提高”而最终“成功”这一思路之上的。)
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看重她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不想看到父母失望不满的眼神。每次考试她都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这种情形后来就发展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求完美而缺乏冒险精神,没有安全感,就怕把事情搞砸了,有时明知搞砸了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自己心理上就是接受不了。
(郑委老师:在中国,那些“优秀”的学生,深层次都是一些“上进不自信”的人,他们可能表面看起来自信,但往往他们用外表的自信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所以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们很努力但是他们内心很有压力和焦虑,而这种压力和焦虑课程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这样的人在成功又如何幸福呢?应试教育的失败就失败在让人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
她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刚毕业的时候,她曾到谷歌公司应聘,当时它成立时间不长,急需人才,公司创始人之一面试她,还和她一起吃了午饭,特别希望她能留下来。
可是硅谷的小公司多如牛毛,谁也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命运如何,会大放异彩还是像成千上万新创业的公司一样倒闭?
虽然她敏锐地感觉到了搜索领域的前景,但是求稳的心态让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家已闯出名牌的大公司。
她的同在硅谷工作的美国同学当时极力劝她选择谷歌,说如果以后这家公司不行了就再找工作好了,实在不行她那么会读书还可以回学校读个硕士,有什么好怕的?
可她就是没敢冒这个险。现在谷歌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她当初选择留下来,公司上市以后她已变成了千万富翁。
她说实际上他们家现在的收入在工薪阶层里也算挺高的,但是她有了钱自己也不会花,搞点娱乐活动心里隐隐地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只有工作才是正经事,其他的都是浪费时间。这就是小时候形成的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的观念的后遗症。
她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作为一个人,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薄了、太谨小慎微了、太没有色彩了,她绝对不要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
她说她就让孩子尽情地玩,孩子将来有兴趣有能力上名校就上,没有兴趣就不上,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郑委老师:我所担心的是这位女士从一个极端跳向了两一个极端,这正如当下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我对孩子没有过度的要求,快乐就好!”,中国人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再从另一个极端走向一个极端,周而复始,因为中国人太不中庸了才推崇中庸,很多人把中庸当做是世故,那是大错特错,中庸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对于教育“做人”要有原则性,做事要有“灵活性”,那才是一个优秀的人的最高境界。而这个境界因为极少人能够达到,所以才说“中庸”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这位女士“让孩子尽情玩”的目的“让孩子杏干什么就干什么去”,那如果孩子“自信,有热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没有“责任和道德”,那培养出来的人还不如没什么出息能够高薪养活自己还不至于害人,否则危害会巨大。)
郑委老师:说实话,现在微信微博上推荐的好多文章其实都特别有道理但总是经不起推敲,一个片面的标题吸引着眼球,一个片面的道理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放到系统里面去检验,你会发现她可能会误人子弟的。
请不要过度的“碎片阅读”,让我们用“系统的阅读”来融合“碎片的阅读”,就比如这篇文章“学习成绩没有什么价值”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到底什么有价值”文章中又没有说清楚,而且可能误导家长们“不要管孩子,让孩子快乐和自由就好”,让教育走上了一条“没有原则和底线的”错误的教育模式。千万不要从“高要求高期望”教育转变为“总包办总满足”的教育。
欢迎各位参加百万父母俱乐部高效父母系列培训!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孩子的素质,也适合于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的竞争。帮每个家庭在提高孩子效率的基础上,再省下100万元,可以作为出国教育初始基金。
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模式,欢迎加入微信群到乐创高效父母俱乐部讨论。已经有900多个家长在乐创父母群里了。
免费申请在线试听:http://event.3188.la/5388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