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
最近读《明朝那些事儿》到王阳明这一部分,王守仁最后确定了做圣贤的志向,然后追寻圣人的脚步——寻道。“圣人”与“道”,在常人似乎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对于“读书人”毕生坚守,矢志不渝。之前看《曾国藩传》,曾师同样立此大志,终其一生,至死方休。
做圣贤,寻道,古之不乏仁人志士,而今几乎绝大多数人的眼里都只有钱,money,dollar,似乎钱取代了一切,就像《共产党宣言》说的,钱、资本摧毁了人们曾经崇拜的一切精神信仰,甚至今天有人说,你的才华如果不能变现,那就屁用都没有。现实、实用通通以价值来衡量,现如今价值便是money了。“道”早就被人们抛于九霄云外,现代人读书无非谋个文凭,讨个高薪。读书人的品质几乎荡然无存,只能在历史的尘埃里供人缅怀。
许是,我现实的层次太低,满眼看到的都是为求生存拼命赚钱的人,可是在曾经、在过去、在历史上,有多少人为了“道”,甘愿守着一生清贫。在今天,人们会说这样的人愚木,自私,为了自己的追求不顾身边人的生活。还会有人说,这样的人迂腐,穷极一生求“道”,连一些现实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要那道有何用?
可是,“道”究竟是什么呢?可以说,真像那句经典的评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在不同的人心中有这不同的体现,修佛者,用它探寻深奥的佛理;习武者,用它追求高深的技艺;普通人,用它实现自己的生活愿望;习文者,用它建树非凡的造诣。而读书,在今天也有了更细致分别,更纷繁的目的,有人探求人生至理,有人谋取功名利禄等等。
此时,“道”便成了人们追求自身目标的力量,竭尽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追求。然而,“道”仅仅止于此吗?止于个人的自我追求。不,并不是,“道”还有超我的追求,即在实现自我追求的同时进行超我的完善,润泽周身,造福人类,比及万物,穷极宇宙。“道”至高至远,至尚至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