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阅读思考分享心在笔上

押井守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

2018-11-10  本文已影响22人  卡布奇诺花蜜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看书名感觉像成长励志,管理效能类的书籍,旁边的同学扫了一眼后快速说道:“这类书有什么用?每天工作3小时,等着饿死吗?” ,“押井守又不是你,他无法解决你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诸如此类的看法,让我无法辩驳。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语境,每个人遇到的问题看似一样,其实差别甚远。更何况是一本打着教你职场学的书籍了。

人的经验和一生是有限的,然而看电影可以增加延长自己的生活体验,杨德昌《一一》中的一句话被广泛引用,“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翻完《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合上书思索,不免觉得押井守是否分析了很多电影,延长了自己的阅历?还是说他通过看电影来论证自我,以期自我实现?

无论哪种。这本书的作者——日本著名导演押井守以自己成熟的导演思维解析了九部电影,把他为之立命的“胜败观”,“获胜优先级”摆在我们眼前,让读者汲取后滋养自我生命。

作者:[日]押井守
出版社: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副标题:押井守的角色学
原作名:仕事に必要なことはすべて映画で学べる 会社に使い倒されないための9の心得
译者:谢承翰 / 高詹灿
出版年:2018/10
页数:256
定价:49.8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220108099

或许是东亚社会文明、职场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我对作者的职场解析、个人实现都有着感同身受的错觉,令我再次诧异一位没有经历过职场、没有全职工作的导演,写出了一本踏实有新意的书籍。以电影说职场,这个角度让人有新意,看过很多电影影评的我,全然没有发现其中的不舒适,甚至觉得有点道理。

这位拍过《攻壳机动队》的日本著名导演,以逼真深沉,意味深长的导演风格被人所知,但和宫崎骏的受众相比,并没有那么广泛。相比之下,宫崎骏的自然审美风格更让人能够接受,但押井守直击人心的,很辣的风格填充了日本动画叙事的空白,对人性的拷问令一部分现实主义者着迷。细细品味本书,虽说押井守以扎心的文笔打破了电影、工作两者的空间,但这种新意的背后好像充斥着若有若无的不协调,让我难受。

他的作品之一

目的明确的“胜败观”,把读者置身于古希腊竞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种血淋淋的现实揭露,让人不适,是一种对生与死的纠结,对当下社会环境的反思。“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背后,隐藏了押井守一以贯之的哲学思辨,叩问生命到底应该如何定义,生存和死亡到底如何界定,确认自我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些哲学思辨让押井守的作品《攻壳机动队》充满了“特修斯之船”的画面感。

不难看出,押井守在本书中沿袭了自己的哲学思考路径及风格,心灵的震荡及反思,对当下的认同,一层层拨开读者的自我,领略大师的精神攻击。

从职场工作人士来看,每一个职位都要做出成绩,导演也需要作出成绩,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需要票房来证明自己的作品。导演既是商业化的,也是艺术化的,同时也是世俗接地气化的,他需要协调好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工作,处理好各部门的关系。就如同有才华有抱负的职业经理人无法处理好各部门的关系黯然退场一样。导演与职场人士社会关系的对接,让读者发现自己的处境和电影角色里一样,这种代入感,是每个观影人都会有的:“电影里的角色像我,他们说出了我无法说的秘密”,“这电影里面的事,和我经历的一摸一样!”

就这样的思考,已经实属不易,人要认清自己很难,看清楚自己更难。但押井守大师觉得不够,还得在剥一层皮。当导演在作出决定的时候,不是为了一个好结果,而是为了平衡。戏剧、电影在某个程度来说是遗憾艺术,结果的好坏导演无法控制,有很多变化和艺术层面在里面。就如同演员,导演也是要求演员活在舞台上,不预设自己的行动。那么主题及目标的意义何在?我们职场人,导演不断的在做计划,做主题目标的意义在哪?这层皮就是人生虚构。我们虚构了一个目标,让自己前进,如果没有这个主题,那么我们就无法发展。我们根据这个虚构的主题去前进,最终得到了一部作品、一个人生,它是我们一生价值的想象总和。

看似简单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式的古希腊竞技场模式背后暗藏那么多玄机。押井守大师最后给予重击。书中谈到的《死者田园祭》,这部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寺山修司的作品之一。早些年很喜欢看日本实验作品,由寺山修司最甚!他的作品充满力量,对底层人性思考和想象,天马行空式的描绘,用自己的赛马爱好去解读人生、社会,跨界的传统在日本导演中流传甚广。翻开押井守对《死者田园祭》的解析,看到了押井守导演剥开的最后一层皮,“未来存在着不确定性,人类才能活下去”,“无法模仿的事物纯属偶然”。我们的职场工作,导演工作,大多都是模仿性的工作,毫无创造力,所谓的原创都是用来包装品牌的,如果万事万物都是确定的,没有一丝的想象空间,那么我们的人生早已结束,没有可能性的生活缺乏生命力。

这是押井守剥开的最后一层。虽然这一章节的篇幅相比其他解析少了几页,但我觉得是最核心的。在颠覆式的解析了九部电影,用犀利,很辣的语言建构了一个语境之后,押井守给出了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原因。这些都是他本人的感悟。

无论是在军队、企业里,还是在电影的制作现场,组织活动的原理都并无二致。不外乎就是人际关系与胜败观。当置身于组织之中,并想要带动这个组织,借此实现某个目的(去满足胜利条件)时,就必须充分理解上述两个要素。而幸福论可以帮助打下上述两个要素的基础。

剥开后的我们,还剩下什么?我们任何人都可以被代替,无法代替的方法是纯属虚构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努力?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幸福?也许是我们问错了话,搞错了命题。这些问题让人难受,不解。难受的观影感受,使得押井守的电影作品并不是那么卖座。他如同古希腊悲剧诗人那样,要么净化,要么毁灭。

他的作品之一

打开押井守电影作品中的音乐之一《傀儡謡,怨恨みて散る》,听着诡异的歌谣,在音乐营造的神秘环境里,灵魂受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空旷感直击,那是对人类终极问题的现场叩问。

最后,本书的九部电影:《凤凰劫》、《点球成金》、《晴空血战史》、《机动警察剧场版2》、《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拯救大兵瑞恩》、《死者田园祭》、《007:大破天幕杀机》、《最长的一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