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论语》|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020-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辛夷不是玉兰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最开始对这句话的理解,以为孔子是在批判当时的人求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功名利禄才去读书、求学。
但当我更深入地去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发觉并非如此。
那个时候社会等级森严,文化知识被统治阶层所垄断,普通人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民间私学也只是在局部,少数地方刚刚兴起。
孔子的祖先原本是贵族,只是到他父亲这一代时已经非常没落了。孔子的父亲在孔子还未出生就已经去世了。所以孔子出生时,直接沦为了庶民身份。
好在孔子有个伟大的母亲,一心要培养儿子重振门楣。她带着孔子去当时鲁国的国国都邹邑,在那里孔子才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少年时便立志要成为像周文王那样博学仁爱,高贵的人。
孔子所指的“古之学者”,应该就是尧、舜、禹、周公、文王那些圣贤人。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自己的仁德而被称颂天下,受后世景仰。
而“今之学者”,应该是指当时僭越礼制的公、侯、大夫,以至于天下征战不息,社会动乱不安,百姓生活困顿。
以三家分晋为结点,从春秋到战国,这种局面愈演愈烈。以至于孔子之后的继承者孟子,更加坚定要推行“仁政”。
《论语》中,孔子还曾说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可见,孔子说这句话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省和对现实的无奈。内心坚定如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觉得这是孔子的率性坦荡之处。
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唯有如此,才能有更宽广的胸怀好格局,更无畏的勇气和智慧。
回归当下,“古”与“今”有了更广阔的内涵。我更愿意将求学当作是一种自我修炼,启迪智慧,去除内心的贪,嗔,痴。而不是越学习越焦虑,越烦恼。
世界变化再快,人性不变,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也不会变,只有自我的成长和强大,才能获得社会、时代的认可,还有真正成为自己所期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