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读书程序员

如何在三年内获得十年工作经验?

2017-02-24  本文已影响817人  096a57471499

在如今的工作和生活中,“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成了我们的追求目标。我们都希望在短期内速成,什么“21天成就xxx”、“xxx技能100天速成”广受欢迎,我们甚至期望一夜之间变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夜暴富。我们都知道这是不符合常理的,但是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让我们能够相对比别人更快地掌握知识、更快地取得成就呢?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为我们提出了一套学习方法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学习的道路上,走更少的弯路,更快地掌握知识。

这本书由知识管理专家成甲所著,罗辑思维CEO脱不花作序推荐,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常见的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什么是临界知识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中国过去30年社会发展,认知优势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现阶段已经是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的时代了。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数量和速度上基本上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美团在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后,王兴说了这么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而愿意做任何事情”,其实和雷军的那句“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明了现在的胜利,取决于知识深度的胜利。

那么如何提升认知深度呢?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为什么很多人学习层次上不去?但25岁的李叫兽却能成为营销界的专家,现在已被百度聘请担任副总裁呢?是因为很多人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哪些知识值得学?一是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二是专业能力,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三是结构能力,就是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

作者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思路去解决,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用在什么地方?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1、绿灯思维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

如果处于习惯性防卫,就拒绝了思考和进步的可能。所以,要提升学习效能,第一步就要打破习惯性防卫。

想要通过接触新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要把对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

2、以慢为快

我们通常都追求快,但快是结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工夫。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换句话说就是:结硬寨,打呆仗。

以慢为快,就是在学习中努力克服掉每一个阻碍,将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其次,以慢为快,是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也就是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

总结一下,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有绿灯思维,在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常常把学习当作一件很正式事情:要端正地读书,最好是在课堂里面,有老师的讲解。事实上,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书中反复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假设。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思考肤浅,也是在某个错误假设下行动的结果。而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面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学习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替代过去不合理的假设,让我们做决策的质量更高。

这样看来,我们学习临界知识最好的教材,便是我们的生活:想想我们的决策都是在什么假设下做出的,产生了怎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只是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以后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那具体应该如何在生活中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呢?常用方法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一、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前面说了,学习要以慢为快,这里的慢就是练内功。内功的基础,就是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说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1)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条件反射式地做出决策的情况。就像在心理学著作《影响力》中,作者提过一个观点: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

作者举了一个大学时期的例子,每当遇到比自己能力更强、职级更高或者影响力更大的人时,便不由自主的往后退,而不愿意靠近和接触这样的人。而且这种事情会经常性的反复出现,即使自己过后并不希望自己这样。

这种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我称之为”跳跃性假设“——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做出的假设。

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假设和事实更加拉近的过程。而跳跃性假设,由于省略了理性思考的过程,往往是最不合理的假设。

那么如何发现跳跃性假设,让我们产生新的解决思路呢?答案就是: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学习之道》的作者在书中说,在学习象棋的过程中,每当我要做一个重要决定,无论好坏,他都会要求我解释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要达到这个目标有没有别的方法?我是否意识到了对手的威胁?有没有考虑过不同的布局顺序?

生活中的决策其实和下棋一样。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放慢速度来思考审视:自己做出决策的过程合理吗?要实现目标还有其他方法吗?考虑的因素全面吗?这样我们就更可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就是反思,反思帮助我们找到氐应用的知识。

作者提到了他自己曾经用过的反思方法,每天早上写精进日志:昨天我做得不好的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坚持每天按照这个标准,来对照我的行为!

这个也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目前正在采用的方法。确实每天都可以想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及思考产生这种结果的过程和原因,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2)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反思不仅能帮助我们检查用错的地方,还能帮助自己产生新知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反思的时候主动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联结。

作者列举了将心理学的”损失规避效应“应用到业务中的事例,在一项业务中让客户加10000元包打印费,客户感觉自己是在损失,而不愿意这样做。同时联想到心理学的”损失规避效应“,人们更面对损失的痛苦感大大超过面对获得时的快感,于是改为在原有合同价的基础上加10000元,如果客户自己打印,价格就优惠10000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可以想到生活中很多这样的安全都可以用到这个知识,比如加200元上门安装,改为自取优惠200元,这样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效果呢?

这种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时候,通过联想和联结,将生活中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去经历的办法,能够将自己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组,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做到这一点,其实就是多问自己:

我过去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误或者有做得更好的的吗?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3)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富兰克林是将反思作为督促自己应用所学知识的典范。在《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他描述了自己希望不范错误、快速进步的过程,他列出了十三种德性以及他们的含义,坚持每天对照这十三项德性进行反思,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

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

作者认识到,其实这个就是在学习企业管理中的对标管理,然而自己却没能用上去。是反思,让他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学习”对标管理“这个新知识。

后来,他采用对标管理的方法进行反思,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标准,进行对标反思。详细内容参见P061。

对标反思的三个小经验:

1、每日反思对标,其实是一个打卡的过程。记录每天的结果,让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 更加积极地反思、提升自我,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坚持对标记录,能够通过正反馈,加速习惯养成。

2、每天反思对标同样的内容,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就像理学中讲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说自话来与潜意识对话,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3、参考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对标管理“方法,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对标的过程标准化为”对标——对表——对照“三个步骤,让反思日记在对表环节,更节精细和易于比较。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作者认为,提升反思能力需要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录反思日记的习惯。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要培养坚持反思的习惯,首先要解决反思日志写什么的问题,要不然就会面对没什么可写,硬逼自己写,最后成流水账了,这样就达不到反思的效果了。

当然,如果认为只有大事才值得反思,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大事当然值得反思,但是,决定你在关键时刻表现的,却是一个一个小事的积累——临场发挥、心态调整、沟通技巧等。因此,要想在关键时刻有良好的表现,我们就需要在生活中从一个一个小事中反思来提升和改进自己。这些小事包括前面提到的习惯性防卫、跳跃性假设,以及生活中其他不好的小习惯等。

例如,我在2月20日的反思日志如下:

每日精进:

昨天我做的不好的事情是什么?

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

坚持每天按照这个标准,对照我的行为!

日记:

昨天在微信群讲话时,发现自己讲话容易反复,有很多无效的词语。

平常讲话可能注意不到,但在微信上用语音讲话再回听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这种讲话给人的感觉不好,信息传递的效率也不够高。

改进方案:在讲话中刻意做到讲清楚每一个字,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效的字,以及反复讲同一个事的毛病。另一个具体的方法,在微信沟通中尽量多使用语音,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更有效地训练自己快速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

上面就是一个从小事中反思的例子,虽然可能并不是多么深刻。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羡慕那些讲话条理清晰的人,我们也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而也正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讲话的训练,才能让自己成为讲话条理清晰、而不是重复啰嗦的人。

做有心人,坚持每天从自己的生活中反思,你都能找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从而思考原因以及未来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点滴积累,才能不断地在反思中改进和提升自己。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一本书,自己就可以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可是,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是有经验,没反思。如果这样,我们可能在错误的假设下越走越远……

教育,不是简单告诉你多少新知识,而是让你学会如何重新解读旧经历,产生新行为。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改编成案例,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呢?

生活每天都会产生未经加工的经验素材。我们的判断来源于经验,而有效的经验来源于对判断的反思。反思,让我们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读,成为洞见。

将自己的生活作为案例进行反思,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其实和上商学院是一样的道理。为了便于做这样的反思,我将精进日志改成了这样:

每日精进:

昨天我做的不好的事情是什么?

我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误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吗?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还有哪些或哪类事情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坚持每天按照这个标准,对照我的行为!

还有哪些或哪类事情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这个就将反思上升了一个高度,之前的反思我们只是就事论事,针对做得不好的事情做出解决方案。而将生活作为案例,则是通过一件事情的反思,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系列行动。、

(3)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作者讲述了他写反思日志的历程,从开始的流水账,到假设与初步反思,再到通过分类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反思日志记录方式。

从他的经历中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当发现一个方式不再有乐趣时,就尝试和学习新的方式。当从反思日志中收获到越来越多的益处时,就能自觉主动进行反思。

人的进步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源自反馈。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是不会改进的。反思日记,是一个帮助我们主动对行为影响进行反馈的工具。

二、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自己学习的过程。就好像是一个人是老师,同时又是学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不如别人,总有他略强一点的地方。那么,在这个方面,我们就可能做为老师教别人。

你可能会问,教别人不是输出吗?学习是一个输入的过程,为什么教别人能够促进学习呢?这是因为,在教别人的过程表面是知识输出,但是这个过程还有额外的三个价值: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自己的知识。我们知道一件事情,但是我们通常并不能把他讲清楚,也就是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知道的其实自己并不知道,以教为学便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以为知道但实际并不知道的东西,并彻底掌握它。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种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实际上是在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问题、质疑和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大家互相交流,能够让自己看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可能忽略的环节,从而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

那么,在具体的以教为学的应用中,有什么技巧吗?

1、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我们都喜欢听罗辑思维,觉得讲得很棒,信息量大,逻辑清晰,认知有深度。但是很明显这并不是因为罗振宇看了这样一本书就能讲出来,而是背后精心的团队策划,资料整理,罗振宇要经过大量信息的阅读、收集、整理、加工后的产物。也就是,你要倒一杯水出来,你得拥有一桶水。

2、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找到反面案例,再对比自己的观点,就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我自己到底在表达什么观点。只有真正了解我们所了解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能称之为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那么,以教为学有哪些方式呢?

你把今天文章中所学到的东西讲给你的爱人或者朋友同事听。

你在微信里面组建一个学习微信群,定期给大家分享你的心得。

主动要求在一些沙龙里分享或者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写文章。

三、刻意练习

关于刻意练习,有一本书就叫《刻意练习》。里面讲述了其实天才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在很多事情上只要经过刻意练习,任何人都能成为专家。

刻意练习首先要求我们要走出舒适区,时刻保持在学习区。

通过3F,即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t纠正,从而形成心理表征。

本书作者提出了,刻意练习在思考中其实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因此刻意练习也成为提升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底层方法之一。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前面谈了提升学习能力的心态和方法,下面是具体执行中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付费购买。

一、记录

记录是提升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如何记录呢?

一是要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

二是要主动思考,挖掘事物背后看不见的关系。记录当时自己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等等。

记录的过程其实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过程,是调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重新理解过去一天发生的事情。而这种通过记录、调用知识来解构和重构问题的过程,才是记录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记录帮助学习快速提升的关键环节。

二、定期回顾

前面我们讲了记录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定期回顾这些记录。

回顾是让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倍增的过程。

而且,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我们都有看过去照片的时候,在当时看来是平淡无奇的,而现在我们再重新看时,却有着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感动,甚至会刺激你做一些不一样的行动或决策。

过去发生的事,因为时间的力量,因为空间的变化,心境的改变,因为自己的成长,回头看时就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回头重新面对自己过去的做法,让我更好理解当时的自己,也更好理解现在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未来的自己以启发。

当然定期回顾,又分周回顾、月回顾、年度回顾,这种不同周期的回顾方式也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思考和灵感。

三、付费购买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增加认知深度。而影响我们提升认知效率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习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二是用于学习的时间。所以相对应的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就有两个:一是提高学习内容的质量,二是提升学习效率。因此便有了付费购买。

1、提升学习内容质量之”买书“

作者提到的方法是,自己想到的问题,存在的疑惑,都会找到相关方法的书买回来,在深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下,能够做到多本书籍之间快速穿梭、寻求解决思路。

买书,其实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用于提升认知升级的投资,越早让自己的认知升级,就越能享受其带来的复利效应。

2、增加有效学习时间之”买时间“

付费购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花钱买学习时间。

比如为自己买更好的学习工具,实际上在为自己买时间;选择更好的出行方式,来为自己节省出学习时间;花钱买一些可节省自己时间的服务,也是在为自己的学习买时间。

其实和李笑来的”付费就是捡便宜“是差不多的道理,就是用钱来换更多的学习时间。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怎么才能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前面说了,临界知识其实是对事物更底层规律的总结。那么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那具体怎么找呢?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无论哪个领域,所有现象表面的知识研究到底层之后,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阅读经典的书箱,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具体做的时候,要多留心,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了我们已有的规律。

比如很多人喜欢看TED演讲,我们或被演讲中的科技进步感动,又或者因为一些感人的事迹而心潮起伏。可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那些演讲会吸引人呢?这其中一定有一些通用的规律。事实上,有人专门研究了TED演讲并总结出了规律,写出《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这本畅销书。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尽管我们可能发现了事情背后的规律,但这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寻找这个规律的原始出处。

比如你可能接触过1万小时天才理论,大多数人学习这个方法,就是记住这个结论。然而,你要深入研究这个知识的出处是哪里。仔细一找,就会发现结论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当你知道这个结论的原始出处,你对这个结论的可能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这一步工作就是寻找和建立临界知识的关键步骤。这一步骤,其实是寻找问题的第一性原理。

埃隆马斯克说自己做每一行都是在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实际上,寻找和建立临界知识的过程,也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能够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而这一点,正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还拿1万小时天才理论举例,对培养大师的现象,作者给出了新的结论:高强度训练1万小时。但是溯源到心理学实验,我们会发现刻意练习很重要。而刻意练习为什么重要,我们可以从两个更基本的原理解释。比如,生理学上的结论:学习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密切性与对应的神经链强弱有关,神经链越强,学习掌握得越牢固。而要强化神经链,就要反复训练。所以持续高强度练习是必经之路。同时,对于刻意练习的目的性,我们还可以与心理表征联系起来,只有构建提升心理表征,才能把练习从低水平重复提升到更高层次。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有时候,我们对一个领域的解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找不到更底层的解释。

那么解决方案有两个:要么查询相关的书籍,看有没有别人的研究结论可供参考;要么自己给出一个可能的假设,然后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其实这个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就建立一个假设。一旦这个假设被验证为正,那么新的规律就发现了。

其实,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如果你坚持这样训练,也能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之间的关系

关于天赋,作者开始也一直苦于自己没有天赋。那兴趣总该有吧!其实我们都一样,在没有认真的分析和思考之前,我们也很难自信地说出自己的兴趣。直到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教人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首先,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拿出一张A4纸和一支笔;最后,写下你想做的所有事情。写下那些曾经让你投入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情——那里面藏着你的兴趣。按照这个方法做了一遍,发现最喜欢的事是:聊天!

好了,这种方法,我们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看看能否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既然喜欢聊天,作者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喜欢聊天这件事。后来意识到:如果我和别人聊天之后 ,能够给他人帮助,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获得别人的感谢与赞许,会让自己特别有成就感。

后来,作者就发现了,原来他是有天赋的,他的天赋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激发别人的潜能。

既然找到了天赋,那么就从热爱的事情入手去发现临界知识。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解答别人的疑惑和提出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交流中又促进了自己的理解。因为热爱分享,所以进一步成为网络中的节点,接触更多人脉和更好的平台。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认知。进而将自己的知识,快速迁移到其他领域,从而实现跨界能力的提升。

上面发现天赋的经历可以供我们参考。《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这本书一个观点也很值得参考:你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

如果你还是没有发现你的优势,多多尝试是必不可少的。TED演讲者肯罗滨逊说:尝试新领域的各种可能性是发现天赋的一部分。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我们已经理解了临界知识的概念,并且知道了学习临界知识应该具有的心态和方法,那么怎么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呢?

答案就是前面提到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有两个要点: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作者具体是怎么做的呢:遇到问题,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这样,我们就能积累不同场景下临界知识的应用,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这个临界知识。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每天反思的时候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尽可能把当天遇到的场景问题和我们掌握的临界知识进行联系分析。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上面提到了通过反思自己来掌握临界知识,但有时候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有限,而且自己的经历有时候又不太方便拿出来分析。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获取外部的信息,来进行临界知识的分析和学习了。

作者举了万维钢《精英日课》里面的例子,一篇文章《权威的合法性从哪里来?》,文章给定了一个场景: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学生不听老师的话怎么办?下级违抗上级怎么办?也就是原本应该拥有权威的场合,却失去了权威,应该怎么办?

万维钢给出了三个方法:1、你管理的每一个下属,他的声音都必须被你听到;2、你制定的规则必须稳定,有预测性,不能朝令夕改;3、执法必须公平,一视同仁。

把这个问题重新界定,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意见更有效地影响别人?

问题界定后,其实就是西奥迪尼心理学著作《影响力》探讨的问题。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6个武器:互惠、喜爱、承诺一致、社会认同、权威、稀缺。这6个方法,应该是构建影响力更底层的规律。所以就可以把两者进行分析联系:

1、确保所有人的声音你都能听见。这么做其实是互惠的一种形式,你通过给予别人你的注意力和关心,从而让别人更重视你的意见。

2、规则稳定,有可预见性。这也是承诺一致的一种应用,如果朝令夕改,就会打破承诺一致,你的权威自然受损。

3、公平,执法一视同仁。其实也是承诺一致的应用。

所以,通过借助外部资源,能够快速帮助我们掌握和应用临界知识。当然,仅仅有素材练习还不够,还需要用刻意练习进下强化训练。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李叫兽有一篇很火的文章,《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却成不了专家?》,里面提到了核心关键在于是否进行了刻意练习。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来撑握临界知识,主要有两点:

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心理表征,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营销中有一个领域叫做品牌命名,说白了就是起名字。那么如何学习品牌命名呢?

我们会看到很多诸如品牌命名的十大方法、9种品牌命名方法等,这样的文章不计其数,如果这样学习就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你学习的这些都是具体工作场景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在提升技术效率。

那如何提升认知效率呢?就要学习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比如小马宋就说过,品牌命名的关键是降低传播成本。我们再仔细看看,什么十大方法、九个套路是不是都是基于这个衍生出来的呢?

所以,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成长得更快。

2、大量地持续练习

小马宋曾经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我知道一个快速提升方案写作能力的方法。设置价格10元,无数人购买。但答案却出人意料:阅读超一万份经典文案。

我们总以为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条捷径,殊不知,外表光鲜的背后都是大量持续练习的结果。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说过一句话: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无非三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前面提到了大多是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场景,掌握临界知识,对提升我们的预见性认知、提升我们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更重要。

作者举了牙买加一对夫妇对教育孩子方面的预见问题。对于不同的预测,可能能未来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关键的预见性认知

相同的情况,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可能会说因为性格差异。但实际上这种差别更多来自我们对未来的相信程度。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明天比赛的胜者是谁,你投注时就会比别人更坚定;如果你知道明年房价走势如何,你就在处理买房上看起来更果断。因此,我们的决策是基于我们获得的信息质量。

那么我们能不能获得预见性认知呢?肯定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够了解一件事情的基本发展规律,你就能借此做出一些对未来的判断。

如何获得预见性认知?其实就是掌握临界知识,也就是掌握事情的基本规律。 

但是往往很多人却无法做到预见性认知,而是应激性反应与单因果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往往导致我们做出短视甚至错误的决策。与之相反的,做出预见性认知需要我们的结构性反应与系统化思考方式。

所谓结构性反应则批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

你掌握的结构越多,对未来的了解就越多。如果我们把各种结构的作用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那么,我们就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单因果思考方式“的”系统化思考“:单因果思考是对问题本身做出反应;系统化思考,是将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拿得到APP举例,从现象层面、技术规律层面、底层规律层面分析了得到能够异军突起、快速发展的原因。因此,从底层规律也就是临界知识出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做预见性认知。

目前创业环境下,其实更多的是加速我们在认知层面的竞争。具备预见性认知能力的人,因为提前在战略要地进行了布局,后来竞争中也将占领极大的优势。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秋叶PPT的走红,让秋叶大叔一下成了很多年轻人追逐的网红。秋叶大叔的成就自然与努力与勤奋分不开,但是背后核心的因素:在能力圈中投资。

每个人都有能力圈

什么是能力圈?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秋叶老师聚焦PPT,这是一次成功的选择。选择对了用户, 对PPT感兴趣的主要是大学生和毕业入职的职场人士。而秋叶作为大学老师,每天和学生接触,自然最了解学生的需求,所以他的解决方案最接地气。

很多讲PPT的,往往讲的是软件技巧;可是秋叶列更理解用户,他讲的是制作PPT的逻辑。然而,这才切中了学生的交叉点。他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超过了90%做PPT的人,所以他的PPT成了畅销书。

作者的一个朋友,专门做给苹果电脑装windows操作系统,居然做到了单日销售额1万元。

所以,只要能找到一项能力,能够超过周围90%的人,这就可以作为你的能力圈。

要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每个领域都有实战级预见认知能力?因为我们的实战级预见性认知,必须处于我们的能力圈之范围之中。

我们的重大决策都必须在我们的能力圈中进行。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例如,如果要从悬崖这边跳到对面,你知道自己能跳,但是不知道自己能跳多远,你能贸然起跳吗?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没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却总想立刻跳到对面的悬崖上去。

查理茫格说: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轻易脱离自己能力圈行动,那么很可能被非常擅长此领域的人打得一败涂地。好比当年,红这脱离自己的能力圈,去攻打大城市,结果差点覆灭。

不过,我们总可以在生活中的一部分领域培养自己的优势;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

如何利用优势?答案是: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

秋叶聚焦在PPT,用户为大学生和刚毕业的职场新人,就是做狙击手。事实上,狙击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80%的成功,是由20%的决定引发的。而我们能够做邮高质量的预见性决定,是因为我们比90%的人更了解这个领域。

这一部分作者写了自己找自己能力圈的过程,通过分析,认识到自己在底层认知和沟通这两方面,构成了能力圈的基础。进一步分析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底层认知层面,更擅长于学习方法、中小团队管理和旅游业发展规律;在沟通表达方面更擅长真诚、坦诚类型的。

找到了自己的能力圏,就持续在这个领域中投入精力学习,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

瞄准!扣动扳机!

作者在2015年底,接触了罗辑思维CEO脱不花,于是开通了成甲说书栏目。也正是因为他将优势发展成能力圈,而且这件事也在他的能力边界之内,才成就了这样一件事。

总结:我们用临界知识做基本趋势的预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仅凭此,要做实战级的应用是不够的。

由于每个专业领域已经够复杂了,而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范围又有限,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掌握临界知识,综合地实践应用,才能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做出正确的、重要的决策。

总结

掌握临界知识即认知深度是现阶段极其重要的竞争手段。那么如何学习临界知识?首先需要具备两个心态:一是绿灯思维,即避免习惯性防卫;二是以慢为快,将80%的时间花在真问题上。具体的方法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具体的技巧有,记录,反思,付费购买。

那么如何发现自己临界知识呢?有四个步骤,一是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二是找到重要知识的原理和出处;三是尝试用更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四是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自己寻找或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最后如何应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那就是比周围的90%的人都要强的一项能力或是多项能力的组合;当然还需要能自己的能力做好边界界定,有边界的能力才是真的能力;最后,还需要用预见性认知做出决策。以自己的核心能力为中心,在这个领域持续投入精力学习和产出,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