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棒
【齐帆齐微刊】
也许是出身于农村的缘故,每每上街买菜,看到摊位上成堆裹着新鲜玉米叶的玉米棒,骤然心生亲近,那种熟悉的泥土气息瞬间袭来。
这些玉米棒,在我们老家称为“棒头”。我所吃过的有两种,普通玉米和糯玉米,有白色有黄色。
我们经常会看到它们裹着或薄或厚的外衣,静静地躺在那,有些外衣还略带青色,包裹得很紧,怕着凉似的,有时头上还留着深褐色的玉米须,之所以没有剥去叶子,是因为从品相上看出原生态——新鲜,再则是为了保持水分。
那种乳白色玉米叶子,也就是老玉米了,一般市场上少见,这些棒头多被收割晾晒成玉米粒储存或食用。
如果拿起一个青叶棒头放手里一颠,沉甸甸的,大致说明已经成熟。若要看看是否颗粒饱满,就需用手剥去外面的叶子,露出排列整齐的玉米粒,没有缺籽则为上品,这时可用手指轻掐籽粒,如果指痕深陷不费力同时籽浆外溢,这类棒头适合蒸煮,口感鲜嫩;那些指痕浅显稍显费力的棒头口感较老,这个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挑选。
如果颗粒稀疏,顶端没有长满籽粒甚至露出内瓤的,在我们那被称为“秃棒头”,一般不会有人买这一类的,无论煮还是烤都不会挑选。
普通玉米就相当于大米当中的粳米,质地较硬,通常根据烹饪的需要,磨成粗细不等的粒或粉。粒可以掺入米中煮饭或煮粥当成主食,也可单独煮饭或煮粥。
单独煮饭在过去“瓜菜代”艰苦时期比较多见,现在很少见到,究其根源,缘由碎粒坚硬难以下咽,老话讲“糙人”(磨胃子)。
单独煮粥还是经常会享受得到的美食,不过需要较长时间慢慢炖煮,不能使用高压锅压力锅,因为蒸煮过程中会外溢出锅。同时,要不停地用勺子搅动,防止粘锅糊底。
糯玉米磨成的粒煮成的饭或粥,口感软糯,我们家过去舍不得这么“奢侈”。偶尔会这样换一换口味。
糯玉米和普通玉米相比产量较低,正常人家种得少,所以比较金贵。
记忆当中,我家会在离家近的边角地,种上一些糯玉米。一来想吃辦得方便,二来是怕有人觊觎。
记得最开心的是,我们中午放学回家,妈妈坐在炉堂边上烧火煮饭,担心我们饿着,会慈爱地来一句:“霞子,饿了吗?饿了去辦几个棒头回来,烧给你们吃!”
于是我一扫半天的倦怠,飞奔到田,挑几个看上去能下得了手的,那个辦的声音我相信是我听过的做农活最好的声音。摸摸这个也不丑、摸摸那个也实在,一不小心手里辦得放不下,只好左胳肢窝夹两个,右胳肢窝夹两个,手里还抱几个,一路跑一路掉一路捡回家……
妈妈看着我这上气不接下气的模样,又好气又好笑:“照你这样好吃,估计吃不了几回了!这是打尖,马上吃中饭啦!”
“你不早说,我一人最少要吃两三个,一大家子,你们不吃看我吃?嘻嘻……”
“这霞子不会过日子,好东西要慢慢吃,今天一下子吃没了,明天后天你还吃不吃啊?就长那么一点点……”
“哦!”我若有所思,大概是妈妈是舍不得我这么“豪横”吧。
把玉米叶子迅速剥去递给炉边的妈妈,她把两个棒头小心地戳在烧红的火叉顶端左右两个桠上,我们家有两把火叉,现在全部派上用场。凑近看到棒头在炉堂火的边缘慢慢燎烤,妈妈守在炉口把两根火叉不停轮流转动,炉堂的火炽红了她的脸堂,红光满面,妈妈说这时不能心急,俗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透过炉膛的火看到棒头渐渐变成了焦黄色,就可以取出,用刚刚剥下的玉米叶子包裏着,温热烫手,左手换到右手,嘴里吹着气,迫不及待地啃一口,外表焦香、内部黏软甘甜,口齿留香………那种玉米清香至今让人回味,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垂涎欲滴。
普通玉米粉一般掺入面粉中制作面食类,不是糯玉米不适宜多放,黏性不足导致有馅面食黏合困难。
日常,我也会用少量玉米粉掺入面粉中搅匀,摊成面饼:电饼铛微热刷上食用油,倒入面糊刮平,上面磕一个鸡蛋刮散开、撒些芝麻、稍许翻面,涂上我自制的甜面酱,夹上黄瓜丝或者香菜,加上几片火腿肠,卷叠成型,色相味美丝毫不逊色于外面的鸡蛋饼。
现在上街只要看到玉米棒,我还是忍不住会买一些回来,只是现在多为清水蒸煮,遗憾的是,总觉得没有妈妈在炉膛燎烤的棒头那样香甜。
我一吃到糯软香甜的玉米棒,就想起了屋后翠绿的玉米地,那些生机勃勃、葱绿茂盛的庄稼在初夏微风拂过后的田园美景,心中升腾起欲罢难休的千丝万缕的悠悠思乡情。
细细想来,对玉米棒的那种钟爱,不仅仅是满足了吃货储存了记忆的味蕾,更是一种思乡的情怀……
回味温润沁香的玉米棒,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炉堂边妈妈满面红光的笑脸、热气腾腾的厨房,和那挥之不去的温馨甜蜜的家的味道。
文:馨莲
图:网图(表示感谢)
(齐帆齐商学院2022年度写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