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放假,有些杂感
地铁上都是拖着行李箱的“人”,我突然不知道该用“青年人”还是“中年人”一词了,可能用“乘客”比较好,但我又不是工作人员,还是用“人”吧,谁还不是个人呢。
要过年了,要不是突然知道周围人的请假消息,我还没有意识到要春节就在眼前了。办公室还没有空,但明天过后就不确定了。
昨天临近下班,看到三个同事围着桌子边吃东西边说话,其中一个同事把面条夹得老高。他们都是加班达人。不过,每天把时间浪费在吐槽、抱怨和聊天中,是不是静下心来快速解决问题才是王道?职场的社交问题的确需要好好研究一番了。
不过,我的焦虑在于快递大概快要停了,我的年货还没买完。
不知道上海的年味在哪里,或者说不知道成年人的年味在哪里。
某天早晨等红绿灯的时候,我对上海的安静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乌泱泱一大群人,在绿灯亮起的那一刻开始涌动,如果不是画面会引起人的焦虑,带来压抑,闭上眼睛,你会有世界只有你一个人的错觉。车流消失,只有稀碎的脚步声。就像在地铁上,只要找到一个可以倚靠的小角落,你可以享受全程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
上海好安静,安静到你时刻可以感觉自己只是个打工工具,尤其早高峰的时候。那一天,过完马路,我跟着人群等另一个红绿灯,突然想看看大家都在干嘛,于是好奇地打量四周。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异类,仅仅因为我动了。是的,我前面后面左边右边全都站满了人,每个人都一动不动,是的,一动不动,每个人。黑白灰得体的着装,方形电脑包和宽大的单肩包,全都一动不动,仿佛电影画面被突然按下了暂停键。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丧尸”一词,艺术源于生活当真一点没错。
可这是高科技园区每天上演的日常。
朋友爱上了看新闻联播,说是看看国泰民安的景象可以进行更好的胎教。育儿书里说要让孩子体验不同环境下的生活。
写到这儿我突然很想回家了。是的,老家的泥土芬芳让我有种落地的踏实感。老家的生活是具体的,具体到“小娟妈说你年前给我买的那个四件套颜色她也喜欢,你把链接发给我”,具体到“我想搞个发型可是理发店小姑娘推荐的不好看你帮我看看,都一个月了”。每件小事似乎都有天大的意义,每个片段都会被一堆人反复咀嚼,直到下一个精彩片段来临。在老家时间似乎是不存在的。我突然不知道自己每天“妥善”安排时间把事情恰当的做完目的为何了。
好迷茫,究竟怎么样的才是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