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长山(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
范公祠,地处邹平县境内长山城南,孝妇河畔的河南村。据《长山县志》记载,该祠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是知县韩泽倡议并主持修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此间历经朝代更替,时坏时修。
范仲淹出生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两岁丧父,四岁时,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长山(山东邹平县长山镇)人朱文翰,范仲淹于是改姓朱,名叫朱说。
长山县内的长白山,绵延百里,风景秀美,有“小泰山”之称。范仲淹青年时,就在长白山的醴泉寺读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出自这一时期。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长白山醴泉寺醴泉寺位于邹平县境内西南长白山中,始建于南北朝后期。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院时东山有一泉涌出,中宗赐名"醴泉",醴泉寺即由此得名。
在范仲淹二十三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朱氏兄弟花钱浪费,范仲淹经常阻止他们。一次,朱氏兄弟不耐烦了,对范仲淹说:“我花我们朱家的钱,管你什么事?”范仲淹当时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有人告诉他:“你原本是苏州范家的子弟,太夫人带着你改嫁过来的。”作为一个有自尊的人,在知道自己寄人篱下的真相后,怎么可能再泰然地住下去?于是,范仲淹毅然离开了家乡,前往南京应天府求学。母亲知道后,急忙派人追赶,追上后,范仲淹说明了自己立志独立的心意,继续前往应天府。
范仲淹23岁离开长山,前往南京应天书院就读范仲淹27岁时,中了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将母亲接过去奉养。之后的几十年中,没有记载说范仲淹回过长山。一直到范仲淹老年,做青州知州——青州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潍坊青州市,离长山很近,相去不到百余里——赴任途中,范仲淹特意经过长山,看望儿时乡亲,并做了一首《寄乡人诗》:“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楼钥的《范文正公年谱》中,说这首诗是范仲淹在进士及第后作的,但根据字面意思,“三纪”是36年,范仲淹中进士是27岁,与范仲淹知青州的年纪吻合,所以应是老年所作。范仲淹以礼参拜乡亲的地点,后人命名为“礼参坡”(今山东邹平礼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