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运作的秘密(《习惯的力量》之一)
读前须知:这是《习惯的力量》一书的第1篇读书笔记,这篇文章介绍第一章:习惯回路——习惯是如何运作的。
《习惯的力量》豆瓣评分8.0分,作者查尔斯•都希格是耶鲁大学历史系学士、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曾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报告奖、国家记者奖、乔治•伯克奖、杰拉尔德•勒伯奖等众多奖项,并入围2009年普利策奖最终提名。本书标题像是一本励志书,但内容其实说的是人和社会的规律,对于个体的习惯、组织的习惯、社会的习惯都有很深的见地。
01 一个奇特的病人
大脑是一个极度精密的综合体,人类对其精巧程度惊叹的同时,却没有什么合适的手段去研究。要想研究人的大脑的某一部分功能,就得对该部分大脑进行屏蔽,而以目前的医疗手段尚无法实现。因此,对大脑的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借助于极为特殊的个体。
尤金.保利就是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病人。他得了一种病毒性脑炎,在经历极度痛苦之后又奇迹般地康复了。医生通过头部扫描发现,他的脑部的中心区域有阴影,病毒摧毁了颅骨和脊椎交汇处一块椭圆形脑组织,而其他部分还保持正常。这次生病之后,他记不得今天是几号,也记不得医生与护士的名字,甚至他根本不记得自己生病,也不记得自己在住院。
尤金的妻子贝弗利吓坏了,找到加州大学的记忆神经解剖学家拉里.斯奎尔求助。
拉里.斯奎尔,在30年前曾研究过一个相似的病例:亨利.莫莱森(代号H.M.,医疗界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使用代号),因为癫痫的缘故做手术,切除了部分大脑区域,丢失了手术前十年的记忆,且得了健忘症,短时记忆不超过20秒。
对于拉里研究的这两个病例,如果以电脑作类比,有些像是硬盘(长时记忆)缺少了一块,而内存(短时记忆)变短,且内存与硬盘(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断了联系。
拉里开始对尤金进行测试,发现他的智力正常,但记忆力缺失严重:他对近三十年的事情毫无记忆,却记得更早时候的一些经历,而短期记忆只能维持1分钟之内。
拉里对尤金记忆力缺失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进行改善,但在研究过程中却触及了另外一个课题:习惯是如何运作的?
02 记忆力缺失后还会有习惯吗?
对于尤金这样的病例,他们记忆能力基本丧失之后,身上还会有习惯吗?他们身上的习惯还能改变吗?
拉里的研究,证实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拉里发现尤金虽然不能指出房子里哪一个门通往卫生间或是厨房,但需要上厕所时能够直接找到卫生间推门进去,饿了之后也能直接走到厨房开冰箱找东西吃。这说明习惯依然存在,并且不完全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对于第二个问题。妻子贝弗利经常带尤金到小区里散步,带他走同一条路线。不久之后,贝弗利发现尤金经常一个人出去散步,而且没有迷路,会一个人回来。研究人员跟着尤金出去,让尤金指出家在哪里,他却无法做到。然而,一转身,他就能走向自家门口。这是一个记忆力缺失后,习惯养成的例子。
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结论:习惯的养成与控制并不完全依赖于意识或记忆力,潜意识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03 习惯与思维的老鼠实验
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系实验室做了一个著名的老鼠实验,对于揭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神经学家切开被麻醉的老鼠的颅骨,将传感器值入其颅腔中,因此可以记录老鼠大脑的活跃程度。
一般认为,大脑就像洋葱一样,由外到内一层一层包裹,最外面的部分是最晚进化而来,而最里面的部分叫做基底核,是更古老原始的结构。
图1 T形迷宫图研究人员将老鼠放到T形迷宫中,并在另一端摆一块巧克力。首先让老鼠呆在隔板之后,在一阵咔嗒声之后,把隔板打开。老鼠就在迷宫中游荡,很多会先右转,远离巧克力,然后回过来,最终找到巧克力。
老鼠在迷宫中兜兜转转的过程中,似乎十分悠闲,但颅内装置却告诉我们,实际上并非如此。老鼠在迷宫里四处走动时,大脑工作十分卖力,尤其是基底核。大脑活动如图2所示。
图2 刚开始大脑活动图科学家不断重复这个实验,然后发现了有趣的变化:随着每只老鼠学会如何穿越迷宫,它们的思维活动开始减弱。老鼠们的行进路线变得越来越自动化——前进、左转、吃巧克力,每只老鼠的思考越来越少。不到一周,甚至和记忆相关的大脑结构都停止了活动。大脑活动如图3所示。
图3 习惯之后的大脑活动图这个实验中,老鼠通过一周的时间养成了一个新习惯,这个过程也被称为“组块化”,也就是大脑将一系列行为变成一种自动的惯常行为。
科学家的解释: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但如果大脑自由发挥,在错误的时机停工,就可能对生存造成影响。因此大脑的基底核发展出一套聪明的系统,能够决定什么时候让习惯来取代其他活动模式,什么时候让组块行为开始或停止。
再仔细观察图3,我们会发现,有两个时段老鼠大脑活动最活跃:一是隔板移动前听到咔嗒声时,二是在迷宫末端发现巧克力时。因而可以把习惯运作分成三部分: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暗示和奖赏部分大脑活跃,而第二部分惯常行为,大脑进入弱活跃状态。这三步组成一个回路,如图4所示。
图4 习惯回路04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安.格雷比尔进一步开展了许多其他大脑基底核试验:先训练老鼠一直走迷宫,直到这变成一种习惯,然后通过改变奖品的位置来消灭这种习惯。之后有一天,把奖品放回老地方,再把老鼠放进去,天呐,老鼠的老习惯又出现了。
这意味着习惯从来都不会消失,它们已经被嵌入了大脑的结构中。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当我们暑假时不用每次都学游泳了,当我们学会了之后,就变成了一种自动化习惯。
坏消息是,大脑无法分辨我们的习惯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如果你经常躺在沙发里看电视,这样的行为模式就永远地留在了大脑内。
05 习惯是强大与脆弱的复合体
习惯是强大的,因为习惯在不经意之间决定我们的许多选择,决定生活的各个方面。习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程度超过我们的认识。
习惯是脆弱的,可以通过调整习惯的各个部分来重塑习惯。
为了测试尤金是否能够形成新的习惯,斯奎尔设计了一个翻玩具的游戏。在28天的训练后,实验表明,即便对涉及到的活动或物体的记忆连数秒钟都不到,尤金也有能力形成新的习惯。
在女儿照顾尤金的那段时间里,她发现尤金的饮食习惯也可以部分改变。她如果不在在冰箱里放培根,尤金就不会多吃不健康的早餐。而当她把沙拉放在他椅子边上时,他有时会吃点儿,慢慢就变成一种习惯,不再跑到厨房找吃的了。
06 小结
1.潜意识在习惯的养成与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2.习惯回路包括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3.习惯不能消除,但可替代。你可以用新的惯常行为去代替原来的,从而改变你的习惯。
07 自己的体会
停止的大脑
在习惯出现后,大脑不再完全参与决策,这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自动化的过程。自己曾经有一段亲身经历:每天送孩子上学,要从A到B再到C。而有一天周末送孩子上画画课,要从A到B再到D。但由于平时走惯了,到了B地后,想也没想就直接往C去了,最后快到C了才发现路走错了,再往回走。这段经历也证明了,处于惯常行为之中时,大脑是处于休息状态的。
自我强化的习惯
书中谈到有些家庭吃快餐习惯的形成:每个月吃一次的行为模式慢慢变成了每个星期吃一次,然后每个星期两次,这里头的暗示和奖赏创造出了一种习惯,频率会越来越高,最后孩子们吃的汉堡和薯条已经到了会危害健康的程度。
回想起,家里去吃牛排好像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真的是一模一样。
我们为什么害怕不确定
其实不是“害怕”,而是大脑本能地“避免”。
在老鼠试验中,我们发现当处于一个不确定的场景时,大脑会高速运转、极度活跃,而这个过程是个极度消耗能量的过程,大脑为了节省能量,要尽量避免这种“不确定”。
为什么某段记忆为什么比另一段重要?
“不确定”的场景会让大脑更加活跃,此时经历的场景会让记忆更加深刻。因此,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话:不确定的获得让人兴奋,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