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由惑造业,因业感报,三者辗转生起,如恶义聚,此乃一切有情流转六道之根本原因。何谓惑?惑即无明。无明即是无所明了,亦即是不觉。《大乘起信论》说:“所言不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无觉性,则无不觉。”由此可见,不觉之无明,与本觉之理体,原非二物,无明不过是真体上之幻翳而已。若离本觉之性,则无不觉之无明,所谓无明实性即法性是也。《大乘起信论》之“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论述,深化了我们因无明导致流转生死之认识。先说三细。何谓三细?即根本无明惑,惑相微细,因对六粗,故名三细。
一、业相
由于无明依真心觉体而起,因无明故,不觉心动而有其念,名为业相。业有造作,动作之义,行相极微,即是生相无明也,唯佛能知。等觉后心断此最后一品无明,即入妙觉位矣。《起信论》说:“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可知心不动,则无有业。心若动,必有其业。既有其业因,必招生死苦果,一定之理。《起信论》说:“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即此意也。若约断惑位次,十地菩萨后心断之。
二、转相(或称见相,又名转识)
转相者,转成能见之相也。或称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反显若不动,则无有能见之相。所谓转本有之智能光,成能见之妄见是也。《起信论》说:“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若约断惑位次,九地菩萨断之。
三、现相(或称境界相,又名现识)
现相者,由依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或称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由依能见之转相,妄见不实之境相。转相如目中生翳,境界相如空中现华。可知离见则无境界。喻如翳病若愈,空中则无华相。《起信论》说:“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即转相)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此之谓也。若约断惑位次,八地菩萨断之。
此三细相,并由根本无明一念妄动而起。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是也。业相,即是阿赖耶识初起之相。转相属见分,现相属相分。但此时尚无心王心所之分。微细难测,故称“三细”。次说六粗。何谓六粗?即依前三细,更缘现相之境界,从而生起六种粗相。对前三细。故称六粗。
一、智相
即分别心也。谓依前三细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种种染净分别,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起信论》说:“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是名智相。此乃俱生法执也。七地菩萨后心断之。
二、相续相
即依前智相所分别可爱与不可爱二种境界相,生起苦乐感受。即于可爱境,生乐受心,不可爱境,生苦受心。而此感觉与境相应,念念不断。《起信论》说:“二者相续相。依于智(相)故,生其乐苦(感)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是名相续相。此乃分别法执也。初地菩萨断之。智相与相续相,乃事识中细惑,总名法执,乃地上菩萨所断。
三、执取相
执取者,生执取着之义。谓依前相续相所缘念苦乐等境界,不了是虚妄法,深生取着。《起信论》说:“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是名执取相。此乃俱生我执也。若约断惑位次,藏极果位、圆七信位断此惑。
四、计名字相
谓依前执取相上,更立假名言相,深生分别。《起信论》说:“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是名计名字相。此乃分别我执也。若约断惑位次,藏初果、圆初信断此惑。执取相与计名字相,乃事识上粗惑,属于我执。二乘及别三贤位于菩萨所断。以上四相皆是起惑之相。
五、起业相
由惑造业,为起业相。谓依前所分别假名言相,以循名着相故,发动身口,造种种善恶诸业,此为苦因。《起信论》说:“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是名起业相。
六、业系苦相
苦即苦报之相。谓依先造种种善恶不动等业,依因感果,受苦乐等报,轮转三界,系缚生死,不得自在。《起信论》说:“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不自在,即苦相。是名业系苦相。起业相与苦相,此二相即苦因与苦果也。
此六粗由三细辗转而生,所谓“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也。《起信论》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佛智者,即圆融中道之实相般若也。故行人果能依台宗十乘观法所说:观不思议境。谛观现前介尔一念,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竖穷横遍,虚明洞彻,不起一念,即契中道之实相般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