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母亲的爱情
我的父亲属虎,母亲属龙,自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是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的。
他们是一个村的,在同一所小学上学,是同学,也是同桌。
父亲自小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是村里的五保户。(那时的五保户概念和现在有些不同,那时的五保是保吃、保穿、保烧(柴禾)、保教、保葬,也就是生养死葬有保障。现在农村也有五保户,是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因此父亲得念小学,并且一直念到高小毕业。父亲九岁上学,高小毕业那年已经十四岁了。
老奶奶看着长得一人大高的孙子,再也不愿意吃五保户了。他拉着孙子的手说:“孩子,咱高小毕业就不能再上学了,虽说村里给你咱吃的,但是咱们不能总靠救济吧,你毕业就去小队挣工分吧!”
父亲是喜欢上学的,他学习好,先生总是夸奖他;他写字好,先生总是让他给其他同学做示范;他懂事听话,先生出去的时候常常把功课布置给他来讲。
因为自小家境贫寒,父亲没穿过一件好衣服,裤子褂子都是补了又补,接了又接,但是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他总能找到自信。
奶奶不让他读书了,奶奶说高小马上就毕业了,也算能写会算了,可以了,不做睁眼瞎就行了。
父亲没有反对,点点头同意了。
父亲没有选择,小脚的奶奶照顾自己这么多年不容易,生产队养了自己这么多年要知道感恩。父亲来到学校和先生告别,和同学告别,和梳着黑黝黝的两个大辫子的同桌告别。
母亲可以继续读书,她比父亲小两岁,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姥姥姥爷爱如珍宝,取名来凤。姥爷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烧酒师傅,我们村叫烧锅营是有原因的,我们村原来有一个大酒庄,我姥爷就是酒庄的第一师傅。后来生产队取消了烧锅,姥爷家还是攒下些家底的。
母亲继续上初中,每天都从父亲家门口走过,父亲每天早上都站在门口目送母亲背着书包走过,他们都不说话。就是这样,还被村里爱传瞎话的人看到了,说他来凤和于龙搞对象了。
没办法,父亲和母亲都太扎眼了!母亲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取名凤,父亲是村里最出色的小伙儿,取名龙,凤配龙,简直天作之合。
母亲再走过村口的时候,就有人起哄。父亲不敢再站到大门口,每天都站在自己家屋门口,伸长脖子看着母亲走过。
后来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父亲说他每天看母亲走过,是羡慕母亲能够上学,那时候并没有别的想法。
母亲娇笑着,打他一拳,反正是你天天看着,把村里人的闲话招来的。
母亲上到初二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了,整天搞各种运动,母亲也辍学了。
父亲十九岁了,村里和他一样的后生都结婚了,老奶奶也开始给父亲张罗婚事,说了几个都不成。
人家姑娘都嫌父亲家里穷。能不穷吗?一个奶奶!一个孙子!除了三间草房,什么都没有。
教书先生主动上门来保媒了,说得就是老李家的姑娘来凤。父亲的眼睛都亮了。
“姜先生,能成吗?我们家这么穷。”
“我看成,这两孩子是这么些年教的最得意的两个学生。”
教书先生第一次去母亲家提亲的时候,被姥爷骂出来了。
“姜先生,你是不是老糊涂了?那老于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家,除了三间要倒了的房子什么都没有,吃的都靠救济粮,我李烧锅的女儿怎么可能嫁给他们家?”
母亲那年17岁了,家里媒人踏破了门槛儿,可是不管提谁家后生,母亲就是不同意。
姜先生走后,母亲就哭了。
姥姥自然看出了女儿的心思。
“来凤啊!他家穷你不知道吗?”
“穷怕啥?自己挣!你看刘巧儿!”那时候正好村里播放电影《刘巧儿》,我总觉得母亲是受了刘巧儿的流毒。
姥姥叹口气。“那我慢慢和你爸说说。”
姜先生第二次上门了时候,姥爷依然扳着脸,他实在不忍心让姑娘嫁到那么个穷人家,但是他也拗不过姑娘的倔脾气。
“你要嫁就嫁,反正我一分钱也不陪送你。我也一分彩礼不要。”
姥爷这样说好像恩断义绝,其实是为父亲家着想,那时候谁家娶媳妇不得出几百块钱彩礼钱啊!可是父亲家里连几十块钱也没有钱。
母亲出嫁了。
一辆牛车就把母亲拉进家门了。
结婚第三天,邻居婶子上门来了,说母亲结婚盖的大红缎子面的被子是借他们家的,说好了只借三天,现在该还了。
母亲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这时候她才真正了解到什么叫贫穷,后悔已经晚了。
母亲强忍泪水,拿出姥姥偷偷塞给她的二十块钱,让父亲去买布买棉花,连夜做了一床粗布被子。
父亲母亲是怎么样撑过那些艰难岁月的,他们从来没有提起,好像日子并没有多么苦,况且姥姥姥爷还时不时接济一下母亲。我懂事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已经张罗着翻盖大瓦房了。
我常想我的父亲母亲正是刘巧儿中所唱的那句词,“这一对劳模夫妻立业也成家啊”!
因为母亲当年不嫌父亲家贫的下嫁,父亲一直对母亲宠爱有加。
无论什么事情,总是让着母亲,母亲生气,他就笑着。母亲数叨他,他就沉默。
有时候我都觉得母亲过份,父亲就说“你妈就是刀子嘴豆腐心,让她说说又咋啦?”
如今母亲六十多了,依然爱美,依然年轻,父亲依然宠着她。
她想吃什么,立刻就去买,她想打麻将,就给她出去凑人,她想去旅游,不管去哪都陪着。
我想这就是嫁给爱情的模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