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不负——另一种收获
最终收获未必与最初的目的吻合。种下的瓜不一定就有瓜的收成,却可能收获一季的绿。
或许这郁郁的绿无法弥补歉收的遗憾,或许会因为歉收而饿了肚子。但这没有功利的绿未尝不是另一种收获。
孙科长最初出现在我们企业是为了给他们新上马的产品,小容量安瓿,开拓一个新市场。这是他走进我们工厂的目的。选择我们企业没错,毕竟当时还是省内最大的制药企业,且是唯一有规模的小容量针剂生产企业。只是时机不太好,他到来时,企业已经开始进入了衰退的不归路。当然,正因为我们企业出现困难,一直十分稳定的供应商,重庆药用玻璃厂因我们不断增加的欠款限制了供货,才给了他们这个遥远的乡镇企业机会。
和当时很多企业一样,明明看到我们已经在走下坡路,明明感觉到了潜在的风险,仍然不顾一切要跳进我们这个深潭一样,都有一个侥幸心理,不相信我们这样的当时省内举足轻重的制药企业会彻底完蛋。他们要赌一把,赌我们能起死回生,赌我们起死回生后不会忘记困难时候给予援手的人。
而这起死回生的希望,很大部分都是我们送给他们的。不得不说,正好处在直接对口岗位的我在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的憨厚正派的形象使我的说辞听起来确实是那么回事。后面回想起来,确实不是助纣为虐,只是各为其主,况且我自己当时也是雄心勃勃,相信企业会有转机的。
孙科长第一次到厂拜访时,我当时正是他产品的直接使用部门针剂车间负责技术工作。不久后就试用了他们提供的样品,与一直用的重庆产品没太大区别。当企业开始批量购进时,我已经在工厂的采购工作了。印象中他每隔两三个月就会到厂一次。不过,除了他唇上那一片修剪得很整齐的浓密乌黑,把鼻子到上嘴唇全部填满了的胡须,以及他高频的江浙口音给我留下了印象外,我们并没有直接有过交流。他是负责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采购的凌师傅的客人,而我是原料药的采购,工作上没有交集。
后来在他们董事长盛情邀请下,在上海开会的我跟着何厂长去了他们位于镇江丹阳的企业参观,这时我和孙科长才算正式相互认识了。不过因我并不负责他们业务,且只一名小兵,交流也仅限于礼节性的泛泛而谈而已。尽管并无深入,但两天下来我对他的印象很好,我也感觉到了他和我交朋友的意愿。
再一次见到孙科长,我已是采购部门的负责人。因为之前已经认识,加上作为部门负责人的我,业务上和他接触已是名正言顺。事实上,加深了解,我们双方都是有强烈愿望的,不仅是相互间印象不错,更是因为工作需要,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他需要得到我的支持,我需要掌握更多全面业务,尽管凌师傅对我已太多引导。
各自以自己的目的开始,却发展出了比目的更有意义的友谊。
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以部门负责人身份与他见面的那次经历。
早安,十一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