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贵在坚持—重读《为学》有感之一

2018-02-04  本文已影响82人  毛血

今天偶然读到《为学》一文,掩卷而思,细细评味,感慨颇多。记之。

现先将文章抄录如下: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这篇文章是称之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的彭瑞淑写的,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这篇文章,如果没记错,是我初一课本中的内容,可能有删减。现在看来,教材编者确实是很厉害的,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一,我们刚刚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就给了我们,而且肯定是要求背诵,因为我现在还能背个十之八九。就是如此,即使在脑子里放了几十年,也就是静静的躺在那里,而一直没有真正入脑入心,最主要的是从来没有指导过自己的行为模式,哪怕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提供参考。想想,多少书是白读了。当然,也不是全然白读,至少到了我这个年龄,到了今天,我偶读此文,不会陌生,甚至还能背诵。只是,几十年才发生了作用,是多么的遗憾。

古人的话,有时很多简单,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特点,就那么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如《论语》),蕴含的道理很深刻,却不作说明,没有论证。实际上大都是作者本人一生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西方,往往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洋洋洒洒,用各种实验、数字、实例来证明,甚至可以用一本书的篇幅,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也正为如此,国学中的很多经典、道理往往不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总以为是大道理,空洞,实用性不强。我以前看古文,经常会觉得“这个道理谁不懂啊”,“说的轻巧,那么容易啊”,“说了等于没说,都是一堆正确的废话”。殊不知,只是自己的段位太低,理解不了高阶段的话,还觉得自己懂了很多。

今天,先谈谈“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这段印象中课文删减了。但是这句话道理却很深刻。比如自己,学习英语反复学了好几次,总是失败,为什么?就在于不能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这句话讲到了现在很流行的成功学、鸡汤文里喜欢用到的“1万小时练习”理论。从小,父母就常说:学坏只要三天,学好却要三年(这句话现在想想,里面也包含很多道理,以后再写),以此来要求我坚持一些好的习惯。其实我们从小到大,还听过很多很多类似的话,比如我们现在写材料经常会写到的贵在坚持,终生学习,久久为功;又比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讲的就是“坚持就是力量”这个道理。南京大学一个教授写了一副对联,叫“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没有十年的寒窗苦读,哪来的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苦读也好,十年冷板凳也好,说的都是十年如一日,专注做好一件事。要想在一方面有所建树,必须持续的、不间断的、一年甚至十年为一日的去坚持。深挖井。如果今天想写英语,明天又想着学计算机编程,都是浅尝辄止,看着很努力,很勤奋,其实是然并卵。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不要让你的勤奋只是在低水平的重复。

     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一直都知道这些道理,但很少有人因为学了这些文章、或者这些名句而有所行动,甚至感触呢(这里也有道理,为什么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多重要,这个可以以后再写)。现在,再读这篇文章,这里面蕴含的道理是多么深刻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