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境界有感
王国维先生,字静安,是近、现代交接时期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探索新学,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而诗词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代表自然当仁不让。于是乎,一本中西结合,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伟大著作就此诞生,也就是《人间词话》。
在《人间词话》王国维用对他深有影响的叔本华、康德等人的哲学以及一些西方的美学理论甚至哲学的重要分支佛学来解释我们的中华传统诗词。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在大师的笔下碰撞,两个完全不同的意识结晶在一本薄书上融合,从而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芒。当然不可否认,人间词话作为一本文学理论作品,所道出的一些论述可能不那么客观严谨,但王国维先生至少道出了真相的一部分。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提出了一个哪怕没看过《人间词话》的人都听说过的概念—“境界”。并且放话严苍浪、阮亭,说什么“兴趣”“神韵”都不如境界。可以看出先生是对境界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十分得意的。一首诗词,或造境或写境,或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总之有境界了才是好诗才是好词,不管你是写实派呕心沥血或是理想派天马行空。如“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渐萧条”是好诗,“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也是好诗。境界有大小而不分高下。大境界雄浑壮阔,小境界亦回味悠扬。如“行人刁斗风沙暗”和“宝帘闲挂小银钩”之分大小而不分优劣。
那么境界到底是什么呢?《人间词话》并未说明,只给出了一个概念而没有解释。而读完全书以及大量诗词后,我认为境界应该是艺术作品经过特殊的修饰而营造出的一种幻境,这是典型的西方美学理论。这种幻境给人一种若即若离,若危若安的心理体验,从而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我们无法用语言形容一种超越文字的存在。就像大部分哲学家一样,厌倦了语言的局限性,所以浅说即止,甚至索性沉默。我想这也是王国维先生不予以解释的一部分原因吧。
《全唐诗》收录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而名篇好诗不过二百来首。可见境界之难得。那么境界从何而来呢?这就想到了对王国维先生影响巨大的叔本华。叔本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天才论。天才当然是难得的。康德说我们生而带有一副有色眼镜,无法打破时间、空间和十二统筹的限制,而有些人可以削弱甚至摘掉这种限制,从而看到透过物质看到最原始也是最完美的那个事物,也就是柏拉图所谓之理念。而这就是境界的前提条件。这种天才是少数,那么有境界的艺术作品自然也是少数。所以王国维先生认为无我之境是为豪杰之士树立而,不如说天才是为天才之杰树立耳。
《人间词话》是一部跨时代的巨著,可以说它终结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了一个时代。“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作为读者,我们无法读透王国维先生的内心。作为那个蒙昧时代的曙光,王国维先生并不容易,最后只得自沉昆明湖,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绝笔,泰山颓、梁柱摧、哲人萎,而王国维先生与《人间词话》变成了一座不颓之高山立在世界文化史中,令人仰望扼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