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做事中实现“一石多鸟”

2015-08-28  本文已影响45人  黑天鹅图书

我的一个朋友小英在读一个她完全不喜欢的博士,她跟我说她自己所做的研究内容完全看不到意义,无非就是做点实验,从一堆植物中提取某些化学元素,然后发表一篇论文,她感觉这些研究跟这个世界毫无关系。好在,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她喜欢给学生讲课,带给学生启发,她说她希望一辈子成为一名带给人启发的老师。

“哦,那既然读这个博士对你而言没什么意义,那不读好了,你完全可以做一名老师啊。”我好奇的问她。

小英:“不行,我的家庭要求我把这个博士读完,他们觉得我既然都读了,再坚持三年,有个文凭。如果我现在不读了,我的家庭、导师都会很反对,我承受不了。”

“哦,这么说这个博士最终的结果——博士文凭,以及你看重的家庭看法,还是能让这个学业有点价值的。”当她缺乏意义感时,我在刻意给她找意义。

“是的,但是我还是受不了每天去实验室做实验,写报告的难受,每天至少10小时啊。如果这段时间能让我讲课,讲什么我都会喜欢。”这是她所面临的最大困惑。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不喜欢上这个学、干这份活,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必须得干,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庄子.列御寇》讲过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朱泙漫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擅长屠龙之术。便拜其为师,他倾家荡产,苦学三年,他的屠龙之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辞别老师,开始闯荡江湖,希望祭尽天下所有的害龙,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他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起到任何用武之地。

即便掌握了快慢的节奏,还是有人会有担心。最典型的担心就是“屠龙之术”,做了这些事,无论是确定目标快速推进,还是自我“一休”,慢慢调整,要是做了这些都浪费了怎么办?

我在之前已经提到了关于“失败”的应对,失败带来的受挫感确实会让人意志消沉,但是我们更惶恐的是,突然发现努力多年所收获的这个结果没有带来意义和价值,手里有了屠龙之术,但是发现没有龙。

小英最大的难受是,必须要花几年的时间去读一个“屠龙”证,这段时间让自己有种虚度的感受。于是她对读博士的这几年毫无动力。这也是她找我咨询的关键点,如何让自己动力十足的完成这个“屠龙术”的学习。

胡适曾经在毕业典礼提到“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丢了的。这确实是很好的人生励志语录。但这却并不能平息很多人的担心:一面庄圣人说别干“屠龙术”;一面胡先师说“功不唐捐”,我到底该咋个好?

我们还是回到屠龙术的故事,假如不幸得很,你已经花了多年学会了屠龙术,结果没有龙,你会怎么办?

1.屠龙不成,是否可以变成防身技击。如果转换成防身技击,这需求马上就大了;

2.屠龙不成,是否可以卖屠龙刀,如果学屠龙术的空档也同时学会如何锻造一件兵刃的话;

3.屠龙不成,就设计出一个屠龙的故事,写一套《屠龙笔记》给大家看,没准卖个几百万本;

4.屠龙不成,设计一个屠龙游戏(网游+真人实景),邀请大家到游戏里“屠龙”;

5. ……

实在不行,还可以学支离益,教别人屠龙术,自己是冤大头,就不信还找不到第二个第三个;

因此,当发现我们要为一件看上去没有意义,但同时有似乎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花费时间精力时,那个没有动力背后藏着一个假设:

我们总是以为内容、结果的收获才是意义。

创业,如果公司不能卖掉、上市,没这个结果,那还有什么价值;

读博士,如果读的专业很无聊,读的内容不能对科学技术产生效果,影响他人,那还有什么价值;

做行政,每天就是做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杂事,总是看不到自己的工作能带来直接业绩,那还有什么价值;

……

但是,如果因为种种理由让我们这段时间必须要“浪费”在这里,那就看看我们能否从更多维度来收获。

回到小英的案例。

在跟她扯了很多隐喻、故事、教练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她既然喜欢给别人讲课,那总得备课吧,不如就把博士这三年的学习当备课好了。

“我想一定有很多刚读研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写开题报告,如何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如何完成EI收录的论文,如何查找论文库,如何通过答辩,……你可以就每一个如何,制作大约1-2小时的培训课程,你看怎样?”

这句话一下子让她有一种春运突然买到了卧铺票的感觉。之后她就按照这个思路,给自己列了一个课程单,从刚开始读博士的开题,到中间写论文、做实验、分析数据,到最后的答辩、发表论文,做了一个系列课程。

这一系列下来,尽管她不在乎博士读了什么,但是整个读博士的过程却完全吸引了她。更让她感觉给力的是,她找到了两三个本科生、研究生做助教,帮助她完成课题。……这不就是现成的小“白鼠”吗?她就把这些课程先讲给这些本科生、研究生听,然后再调整课程。读个博士还那么“带感”。

所以,不见得做一件事就必须以内容、结果为单一目标。一条鱼可以多种吃法,工作、学习、事业、感情,这些都可以结合来看。

在此,我们不妨罗列一下看能有哪些收获:

★ 结果 VS 过程

结果是企业老板最看重的。在企业里谋生,都得讲究结果心态。干半年没什么结果,老板不好意思给发钱。尽管唯结果论是多数企业的核心要求,但作为个体,把这个当成自己人生的目标,未免可笑。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结果都是那个小骨灰盒。

当很难收获结果时,不妨区分出过程的收获。正如读博士的小英。研究的内容没收获,那就追求研究过程的收获。如果把过程看作纯体验,那即便同样一个项目,一个故事,每个人的体验也截然不同。如果这过程能跟自己的人生方向挂上钩,那创造出的结果反而成为了附属品。

★ 能力 VS 朋友

参加一个培训,读一个书,多是为了提升能力,学习知识。但真的就有人是图找小伙伴的。据我所知,总会存在这样一部分读MBA的人群,其上MBA的目的才不是学什么经济、财务、组织行为学,他们读的MBA就是一次次来相亲,这么看未免势利了些。但是,如果不多方接触各色人等,休息日除了DOTA就是岛国爱情动作片,那注定是宅男一辈子。

也许参加沙龙、培训,甚至读个书,也可能学不到什么,有的人就不是学知识的料,但是不是能通过请同学们吃烤鱼而认识几个朋友,朋友介绍朋友,这也算是一鱼两吃。

★ 确定 VS 意外

想象这样的一个人,他清晰的设定了一个目标:从欧洲航海,找到日本,那里有很多黄金。制定了计划:找到投资者投资了三艘船,招募了88名船员和一名阿拉伯语翻译(他竟然认为所有的外语都是阿拉伯语),准备足够食品和淡水。这个虚线圆似乎已经就绪,然后他看了黄历,选择了一个“宜出行”的吉日,开始启航。这是他的目标。

但是,他在海上航行了两个月,到达了一片大陆,那里不是满地黄金铺就、河里流着牛奶的东方,而是南美洲的部落。……我相信各位都知道这个人叫哥伦布。

我也相信各位也都知道我想说的是什么?当不一定有确定的收获时,是否会给“意外的惊喜”留下点想象力。

3M公司发明的即时贴、佛莱明发明的青霉素、辉瑞制药发明的伟哥、……这些通通都是意外的产物。起初是说好了的培养皿、说好了的心脏病治疗药物、说好了的粘性最强粘胶,但是那些计划好的目标全部付之东流,但计划外生育的“孩子”却改变了世界。

问题往往在于我们不给意外留下任何想象和空间。当确定了目标、计划,机器娃娃们就不再考虑走的过程中的新可能和新发现。我们要做的是,在不知道是否能实现预期的结果,甚至是知道做这件事其实没什么价值时,能否给意外留一份空间,那个意外没准正合我意。


《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

读完让你脑袋开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人生从此不再后悔!《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慢慢来,一切的都来得及》作者meiya作序倾情推荐!

本文选自《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马华兴著,黑天鹅图书(ID:htebook)出品。如需转载请保留本行及以上图书相关完整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