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突围之路:企业运营之道终成型(五)
续上篇,通过观流程活动全貌、理职能型流程和端到端流程、细化活动要素、制定活动操作说明、确定岗位职责,逐步将企业的管理【理清楚】了,只有理清楚,才能管起来,接下来要流程的持续改善。
持续改善也有触发源、实施路径以及最终的管理沉淀几个重要阶段,简述如下:
一、触发源
为什么要进行流程优化?这是首要的问题、初心的问题。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触发场景:
1、业绩不好,具体表现经营指标上,例如营收、毛利、库存周转等,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压力和困扰;
2、客户不满意,例如品质问题频发、交付履约水平不高;
3、管理期望未达,离高目标(指标)或标杆水平要求仍存差距;
4、员工抱怨,在流程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运行不畅的问题。
在理清楚(已具备流程清单)的前提下,我们要将上述触发源的场景,与流程进行匹配,以便诊断流程运行过程的问题。
二、实施路径
流程优化的推动手段往往依赖于项目。而项目的推进路径,已被大部分人熟知,例如包括预立项、立项、方案、开发、测试、上线及验收等阶段。
每个阶段要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产出物,业界及稍具规模的公司,都应已成熟,不再赘述。
想补一点的是,我们从流程的视角,构建了【需求跟踪矩阵表】,从项目一开始,就看到了结局:流程是否存在ECRS改变,或在哪个流程节点,改变了什么(权限、报表、指标、职责等),最终体现在哪个系统的哪个路径中。
三、管理沉淀
项目过程中的交付物终将烟消云散,项目推进最终的成果应该体现在对原来【理清楚】的组织资产进行更新,而这个核心的载体就要依赖于【需求跟踪矩阵表】;
项目好不好,不仅仅看过程,更关键要看最终是否引起了流程或流程要素的变化,则这种变化最终要体现在流程的目标的改善上。
而这种变化,也是让员工能有所感知,例如有些流程环节直接节省了,有些流程环节被IT化了,有些流程环节结构化、模板化了(工作效率提升而且不再出错);
基于同样的思路,我们在日常运维上,也设计了相应的表单,核心目的也是在突出,试图改变流程或流程要素中的什么环节。
其实,管理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当然也没有复杂;
猫有猫路,狗有狗道,凡事皆有规律,只要锲而不舍,终有一条最佳路径,将企业的管理要素以最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式整合起来,服务客户,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