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怎么就没了?
新年马上就要到了,和往年一样,身边的朋友、网上的网友、单位的同事,无一例外都在抱怨:“这年过的越来越没意思了!” “春晚一年不如一年!” “还是小时候过年有意思!”这样的话似乎已经成了年前年后的口头禅,孙老师也表示深深的赞同,所以这篇文章我就带着大家仔细的分析一波,“年味儿”怎么就没了?
不知道各位伙伴小时候过年是什么心情,孙老师那可是特别盼着过年啊!提前好几天就在那种翻页的日历上数着还有几天过年......因为终于要放假了!尽管学校留了一本又一本的寒假作业,但是谁Care呢?不都是玩的跟个疯孩似得,楼前楼后挨家去喊:“谁谁谁,出来玩啊!”一两个半大的小孩带头,捉迷藏、钻土堆、上树捅鸟窝,冻冰的河上面玩爬犁,要么就是抽冰嘎......最后剩几天要开学的时候,在家里狂补作业!有没有!如果有哥哥姐姐的话,那就不要太爽了!一天就搞定!(学霸自动忽略此段)
孙老师最烦的就是什么观后感、读后感......实在不知道看什么、读什么,就写了一个《观“邋遢大王奇遇记”有感》,结果被罚站了一上午......其次,吃也是吸引我的地方。大人们早早的就会把肉买好,三十儿那天,将猪肉洗净入锅,桂皮、八角、香叶、姜片、蒜瓣、葱段打结一起用纱布包好扔进锅里,倒入酱油、生抽等佐料小火慢炖,鸡肉鱼肉熟了也不着急出锅,用小火煨着,鲜美的鱼汤咕嘟咕嘟直冒泡,浓浓的鸡汤上面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儿......猪肉上剃下来的肥肉扔到滚油熇油脂着,留下一小块香脆的肉脂,抓一小撮咸盐撒上......再把馒头捏成金鱼、佛手的形状依次放入蒸锅,不一会儿满屋子就热气腾腾的,净是面香肉香!咳咳......跑题了跑题了,刚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片段。
印象最深的是奶奶会把棉衣棉裤给我们提前做好,那时候可真是纯手工啊,量尺裁剪,一针一线。是那种背带一体的,大年三十一大早就迫不及待的换上了,孙老师还记得我的第一套棉衣棉裤是军绿色的,穿好之后,奶奶让我转个圈看看,然后有点遗憾的说“唉,这块缝瘦了,脱下来我再改改。”我自然嫌麻烦,“正好正好!不用改了!”一溜烟跑出去玩儿了,身后传来了奶奶的一句“这小兔崽子......”
从小到现在,孙老师都是在爷爷奶奶家过年,大姑、老姑、老叔也都来,大年三十的下午,一桌子的好吃的,放完一挂鞭,大人们一桌喝酒聊天,小孩儿们一桌边吃边看动画片,尽管那时候没有几斤的龙虾、多大的鲍鱼,也不喝几几年的红酒,更不知道河豚是什么。但是却感觉一家人吃的格外的香。酒足饭饱,大人们开始支起桌子打麻将或者打扑克,那时候爷爷奶奶身体还很硬实,陪大人们一起玩,吵吵闹闹的,谁打的臭了,谁玩赖了,虽然我们小孩子不懂,但还是跟着一起乐。8点《春晚》准时开播,大人们也不玩了,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而我就带着弟弟妹妹去楼下放鞭,老爸特意给我们带了几捆呲花和窜天猴儿、几盒划炮摔炮,但是不一会就放没了,只能偷偷的把整挂的鞭拆成一个一个小的,手里拿着打火机,把引子点着,瞬间扔出去。若是现在让我如此操作,定是没有勇气了。越大越惜命,这话不假!
距离零点还有几分钟的时候,家里老老小小围坐在桌子前,等着电视里新年钟声的倒数。“......5!4!3!2!1!过年啦~!”随着朱军还是李咏的台词,记不太清了。我们小辈的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站起来规规矩矩的鞠躬作揖,爷爷会笑呵呵的回答:“好!好!好!”这时候奶奶也眯着眼睛从棉袄的里怀掏出来几张一百元的毛爷爷,分别发给我们。但是无一例外,都被家长要走帮我们保管了......现在过春节,孙老师一多半是在过一段回忆。
小时候,我们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王者农药,也没有微博热搜,我们的注意力都在“年”上。小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发展的如此迅速,唯一的传播媒介就是那个“大屁股电视”,我们对“年”充满了好奇。小时候,家长也比现在更重视过年,所以提早就忙活了起来,我们也耳濡目染。小时候,纯净的我们很容易被满足:过年可以不用上课,还可以穿新衣服,肆无忌惮的吃糖也不会被家长骂,过年居然可以收到一百块钱压岁钱呢!
在知乎上看到网友“柳弯弯”这样说:
“过春节没啥,家里备了年货,等春节的时候,我和姐姐想尽办法偷糖吃才好玩儿,我最小,胳膊细,可以从锁上的抽屉末端缝隙里掏出来几个糖,和姐姐一起吃。现在嘛,吃不完的糖,可是不想吃了。”
知乎网友“七号床”的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以前过年我们是不能上大人那桌的,但是上大学的第一年回家过年,老爸就把我叫到他们大人那桌去了,‘来,倒上,喝点儿。’而老妈撇着嘴说‘小孩子喝什么酒。’老爸拿起酒杯,和我碰了一下,说:‘一年就回来一回两回的,陪我喝点酒怎么了?’一仰头,把酒入口。”
不是“年”越过越没意思了,而是:我们慢慢的长大了,父母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变老了,时代在我们的见证下发展了,容易满足的我们,欲望更强烈了。
年,依旧是那个年,除了他没变,一切都变了。
其实小时候我们过的“春节”,都已经被简化了。古人过春节的习俗颇为丰富:1:穿青衣迎春古人相信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所以把穿青色衣服视为仪式之一。2:食七菜粥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粥,取迎新去晦之意。3:食春盘就是吃春饼啦。还有“御风”“采花”“放灯”“鞭春牛”“贴鸡”等习俗。随着时代的进步,诸多习俗被简化或者说被代替、被抛弃都是发展的必然现象,但是能留到现在的,一定是经过历史洗礼的、筛选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些文化,尊重历史的选择。
华夏文化其实和其他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文化体系的根基,都锚定在天文和历法之上。不仅春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如此。过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了一周,接下来要运行下一圈了,一元复始,辞旧迎新。地球围绕太阳转,掀起了新的一章,人们守岁,就是为了在天地相交,新的一个天地大周期开始的时候,以自己一身的阴阳,与与天地之阴阳,相合相交。这就是守岁的意义:天人相接。往小了说,是为了赶走“年兽”,往大了说,涉及到华夏文化、天文地理,往悬了说又牵扯出“天人合一”,这个大年三十,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孙老师觉得,我们真的很有必要的去尊重这个节日。
说春节就离不开《春晚》。
春晚年年播,年年被吐槽,自从赵本山下离开《春晚》的舞台之后,尤为强烈。以前的春节有什么舞台?,有什么灯光?,有什么大腕?,有什么小鲜肉?......各个演员在台下圆桌前坐好,观众点谁的节目谁就直接上去表演,马季的《宇宙牌香烟》、陈佩斯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姜昆的《虎口脱险》、费翔的“一把火”威力很大......孙老师是不是有点暴露年龄了......其实以前的《春晚》和现在的《春晚》,意义和性质都不同了,各种冠名、赞助、流量明星、热点人物......感觉是在开表彰大会,或者说为了凑节目而演节目。另一方面,大家的审美不断的提升,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乏会有一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味,“没达到我的预期就是不好”也多多少少会有点偏激。孙老师想说啊,尽管它不好看,那也是叫《春晚》,毕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里面有几个节目几个点触动到我,我就满足了。
毕竟众口难调。我们自己都无法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喜欢,《春晚》又怎么能做到呢?
网友“COMMANDO”说:
“我觉得这种‘天南海北的人同时在干一件事儿’的感觉很奇妙,而且老实说,我觉得春晚的大部分节目还不错。我并不是为了吐槽春晚才看春晚,但是看的时候总要吐点槽,好节目夸一句,不好看的节目骂一句,十二点的时候互相拜年,听完《难忘今宵》再睡觉,这才是春晚啊!”
这句“天南海北的人同时在干一件事儿”多么的舒服!想象一下,那一刻中国各个地方的人,都守在电视机前面看着《春晚》吃着饺子拜着年,满满团结的力量!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种十几亿人的凝聚力量!中国的凝聚力量!
孙老师其实对端午、春节、中秋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很尊重的。这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的根在这些节日里。圣诞节、万圣节这些洋节喜欢过就过,无可厚非,但是要记住,中国的传统节日,需要我们来庆祝和传承,很难想象若干年后,大年三十的这一天,没有春联、没有红包、没有拜年、没有春晚、没有了和春节有关的一切,中国是多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