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唐代诗人孟郊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表达母爱。人们常用“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来启迪感恩回报母亲。而在今天2017年6月18日,父亲节这个日子里我想聊聊支撑整个家,默默付出的父亲。提起我的父亲,我就有很多的话想说……
父亲今年六十三岁,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材胖胖的,肚子大大的,黑黝黝的脸,看起来很健壮。可岁月不饶人,父亲的两鬓黑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悄悄变了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那根根银发显得分外耀眼。别看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是腰不弯,背不驼,人也显得很精神。他走路很带劲,只要他走起过的地方,树叶都跟着跳起舞来。
父亲是个负责任的人。在他兄妹四人当中,父亲排行老大。聪明,勤奋好学的父亲,成绩一向都是名列前茅。当他在读高三,仅剩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参加高考时,家里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他的命运――爷爷突然去世了。爷爷走了,奶奶由于伤心过度,也傻了。家里是一贫如洗,穷困潦倒,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父亲想要放弃自己的学业。“你上学吧,我来承担你所有的费用。”他的四叔不忍心让前途无量的他就这样放弃,意味深长地说道。父亲实在不忍心看着一家人忍饥挨饿,再三劝阻也没能挡住父亲放弃求学的决心。“我不能把一家人弃之不顾。”就这样父亲在十多岁时,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父亲结婚后,又承担起了养活我们一家五口的重任。
父亲是个勤快的人。听说过“打差”这个词吗?就是帮别人做工作,没有工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义务劳动。因为他有着一技之长――木工做的精致又耐用,所以经常有人找父亲来帮忙,父亲都是笑脸相迎,无条件的答应。慢慢的,农村生活水平渐好,父亲的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酬劳。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我们当地的风俗无论男女成家、过春节时都要贴对联。春节前夕,左邻右舍拿着买好的红纸,到我家请父亲写春联。父亲就把桌子搬到院子里,他已顾不得是在寒冷的冬季了,只见他行云如流水,落笔如云烟。红纸黑字,写出了春的喜庆。令我最佩服的是父亲会用双手写字。左右手各拿一支笔,左手写反字,(反字指的是把写字的纸反过来看和普通字是一样的)右手写正字,把左手写的字反过来和正字一比,几乎没有差异。
父亲是个省吃俭用的人。由于家庭条件差,父亲知道那种忍饥挨饿的煎熬。我吃饭有一个毛病,吃饭前总是把馍皮揭掉,父亲就生气说,丽你都不知道锅是铁打的吗?让你天天吃树叶,树皮你就不揭馍皮了。说完,就拿起我揭掉的馍皮吃起来,为了不让父亲吃馍皮,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揭了。父亲的衣服破了,总是让母亲为他缝补,也不愿去天添件新衣。家里的各种东西,一担损坏,父亲就修了再修,实在不能用了,才去买新的。父亲总说:“修修能用就行,实在不行再去买?”
父亲是个考验我们的人。小时候每到夏天,天气炎热,晚上热的睡不着觉。为了不让露水打湿我们,父亲就不顾一天的疲惫在院子里的两棵榆树上绑上一块塑料布,让我们睡在下面避暑。一家人躺在院子里,父亲就会给我们出一些题目来考验我们:一头牛,头朝东,尾朝西,围着院子转三圈,问尾巴朝哪方?父亲还会出一些计算题:100个和尚,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三个,小和尚三人吃一个,问多少个和尚多少个馒头?这个题目一直到我上五年级才勉强算了出来父亲还会出一些……
父亲对我们的爱是无声的。从外面干活回来,无论有多晚,都会去看看熟睡中的我们。记得有一次,母亲不在家,父亲为我们做了面条,他做的饭总是那么津津有味,我们兄妹三人吃得是不亦乐乎,几乎把面条要吃完了,此刻的父亲,却说,他已经吃过了。父亲的爱,就像青松一样样苍翠而挺拔;父亲的爱,又像金子一样默默而发光。
我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
一个有责任、勤快、省吃俭用的父亲;
一个默默无闻为家、为子女无私奉献的父亲;
今天是父亲节,我没有华丽的语言来表达我对父亲的爱,祝福我的父亲,父亲节快乐,永远健康,永远快乐。